加略山華人基督教會
Calvary Chapel Chinese Fellowship
Homepage 主頁
信仰宣言
Doctrinal Statement
信息
Sermons
主日學
Sunday School
心理輔導
Christian Counseling
團契
Fellowships
聖詩讚美
Praise Music
活動集錦
Activities
最新活動
Latest News
見證與分享
Testimonies
聯 絡
Contact Us


主日学课程:教会历史

第一讲提纲

一.为什么要学习教会历史

1.       使我们知晓历史事实,了解我们属灵的渊源。

2.       使我们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教会面对的挑战和回应。

3.       使我们效法过去的好榜样,并避免过去教会历史中的错误。

在本课程中,我们会遵照下面的几点学习每一个教会历史的阶段:陈述历史事实,论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对这一阶段的历史主题的分析,神学发展的讨论。

二.教会历史上的主要时期

I:\DEPTCOMM\Zamcomm\Jody\ChartsEPS\4 copy.jpg

1.1. 教会历史上的主要时期

·         教会历史上的主要时期(图1.1

1.       早期教会历史(5BC-590AD)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将会看到基督教如何传到全罗马帝国和附近的地区;教会如何在外患内忧中成长;教父们如何捍卫信仰;313AD后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当野蛮人(Barbarians)入侵罗马帝国后,基督教又是如何征服这些人以至这些蛮族人成为基督徒的;罗马天主教会的兴起。教会前五百年的神学发展,为后世奠定基础。教会在这两千年中所遇到的异端,都可以在前五百年中找到雏形,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这段历史的学习中找到对策。

2.       中世纪教会历史(590-1517)

这个被称为黑暗时期的历史阶段中,教会和欧洲的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也将看到回教的发展及其对基督教国家的威胁;教皇权势的高峰,还有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的开始。在这个时代结束时,教会和世界都面临了大改革的契机。

3.       近代教会历史(1517-c.a. 1900)

这个阶段从文艺复兴一直延续到启蒙运动结束。这时期可分为两大部分,近代早期以宗教改革和信仰上的保守为标志;近代后期以启蒙运动所带来的对科学知识的乐观为标志。其间重要的事件包括宗教改革及天主教为回应复原教所作的改革,敬虔主义运动,清教徒运动,以及十九世纪的宣教运动。

4.       后现代教会历史(c.a. 1900-)

后现代时期在欧洲始于约1900年,在美国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今天。后现代时期的基督徒面对着很多社会,价值观,伦理,和世俗化倾向的挑战。

I:\DEPTCOMM\Zamcomm\Jody\ChartsEPS\6 copy.jpg

1.2. 早期教会历史的主要时期

·         早期教会历史的主要时期(图1.2

1.       使徒时期

使徒时期从耶稣在世上作工到第一世纪末,最后一位使徒老约翰过世为止。

2.       使徒后教父(Apostolic Fathers)

简言之,教父是一位符合以下资格的教会领袖 (1)教导正统信仰和教义;(2)过着圣洁的生活;(3)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即是在早期教会时的)

使徒后教父通常是指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在年代上距使徒们一或两代的基督教作者。他们所写的内容通常更偏于教牧,而不是辩道(polemics)

3.       护教者

护教者是指那些早期教父和基督徒作家,在外界逼迫和异教世界对基督教的攻击时,出来著书捍卫基督教信仰(apologetics)。同时,他们也驳斥教会内部的异端(polemics)

4.       神学家

313AD米兰诏谕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基督徒有了合法的地位和空间探讨神学问题,奠定正统信仰的教义。从313AD476AD西罗马帝国灭亡,其间有几次大公会议,还有一些伟大的教父及神学家,值得关注。

三.教会的开始

44-5 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

18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         基督降生时代的世界环境

1.       罗马帝国在政治上的贡献

(a). 罗马人平息了多年蛮族间的争战,代之以和平的气息。

(b). 罗马人有很好的法律系统,使人们有合一感。

罗马的法律强调个人的尊严和每个人都应享有罗马公民的公平的权利,以及这法律倾向于报不同民族融入同一个政体,成为迎接一个宣扬合一,对罪的审判和救赎的福音的基础。

(c). 罗马人建设了伟大的桥梁与公路网,使旅行者的足迹可以踏遍当日的“世界”。

(d). 罗马军队安定了海盗出没的海域,使旅行和贸易成为通行之事,也保护了它的臣民。

(e). 罗马人的征服,使许多人失去了对他们的神的信仰。

 

1.31.4显示了罗马帝国的版图及其扩张。从图1.4中我们可以看见,在罗马帝国黄金时期(约公元二世纪)时,罗马帝国强盛一时使地中海成为其内海。

1.3. 罗马帝国版图(44BC) (中文地名)

1.4. 罗马帝国之版图扩张

关于罗马帝国的历史,一些基本的了解如下。

罗马建城约在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六世纪Scythian的修道院长Dionysius Exiguus定罗马建城754年为公元元年)。约在公元前510年左右,罗马和周围城邦建立了共和国。该犹斯·犹理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 c.a. 102-44BC)年青时受贵族共和派的排挤,于是站在民主派一边,他在高卢(Gaul)任省长时(58-49BC),训练起一支自己的军队;49BC恺撒回意大利统一了罗马;44BC恺撒被贵族共和派残余分子刺杀,他的嗣子,他姐姐的孙子该犹斯·犹理乌斯·恺撒·屋大维安弩斯(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us, 63BC-14AD),即奥古斯都(Augustus, 意为sacred or revered),在恺撒奠立的基础上,彻底完成了把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改建成帝国的任务。表1.1列出了一部分早期教会时的罗马皇帝(27BC-192AD)和他们的一些事迹及评注。

 

罗马皇帝

事迹及评注

奥古斯都·恺撒

(Augustus Caesar 27BC-14AD)

27BC获得奥古斯都称号和万神殿的落成,23BC获得高级的无限制的行省执政官治权和终身保民官权,6—5BC基督耶稣诞生,4AD过继提庇留·尼禄、9AD瓦鲁斯的军团被日尔曼人歼灭(赫尔曼战役)。

提庇留·尼禄·恺撒

(Tiberius 14-37)

 

盖尤斯·恺撒(Caligula 37-41)

41AD盖尤斯·恺撒疯狂而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军队的愤怒、近卫军军官行刺了元首,并推举了皇帝年迈的叔父革老丢·恺撒。

革老丢·恺撒

(Claudius 41-54)

42—43AD对不列颠的战争和对玛乌列塔尼亚的合并。

尼禄·恺撒

(Nero 54-68)

63AD的改铸货币、64AD的罗马大火及对基督徒迫害的开端圣彼德和圣保罗的殉道。尼禄疯狂、恐怖且兵连祸结的统治持续了14年,直到由高卢总督尤利乌斯·温代克斯所发动的叛乱演变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罗马世界的大动乱为止。

尼禄在68AD的被废黜和自杀使得尤利乌斯王朝的世系断绝,恺撒的姓氏从此成为历代元首们的荣衔。68AD高卢总督尤利乌斯·温代克斯叛乱并随即受到镇压,但拥有兵力的西班牙总督伽尔巴却随之而起,被西班牙军团欢呼为元首,被近卫军抛弃的尼禄在得知自己被废黜以后自杀,元老院承认了西班牙军团对伽尔巴的拥立并召请伽尔巴进入罗马,此举使行省军队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日尔曼的军团随即拥立了维特里乌斯并向罗马进军,同时拥护奥托的罗马近卫军在兵变中杀死了伽尔巴推举奥托为元首。在稍后的第一次贝德里亚库姆战役中奥托战败并自杀,维特里乌斯成为唯一的元首。拥护奥托的军队奉伽尔巴之命赶来的亚西亚军团联合,并承认了他们对犹太总督佛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的拥立。第二次贝德里亚库姆战役中维特里乌斯派战败,维特里乌斯随即被废黜和被杀,佛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进入罗马并成为唯一的元首。此前登位的皇帝总计3人加上佛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共计是4人。

69AD年也因此被称为四帝争立之年。此前被杀的三位如下所列。

公元69年佛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结束了席卷罗马世界的大内战而登位,佛拉维王朝由此开端。

伽尔巴

(Galba 68-69)

68AD由西班牙军团所拥立,69AD在近卫军叛乱中被杀。

奥托 (Otho 69)

69AD由近卫军所拥立,并在同一年的第一次贝德里亚库姆战役失败后自杀。

维特里乌斯 (Vitellius 69)

69AD由日尔曼军团拥立,赢得第一次贝德里亚库姆战役以后进入罗马,但又在第二次贝德里亚库姆失败以后被迫退位并被杀。任内首开在自由人中委任皇家官职的先例。

佛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

(Flavius Vespasian 69-79)

69AD由犹太的军团所拥立,并在结束内战后成为唯一的元首,70AD提图斯攻陷和摧毁耶路撒冷,71AD罗马大原型斗兽场动工。

提图斯·维斯帕西亚努斯

(Titus 79-81)

任内79AD的火山喷发、80AD大斗兽场落成。

多米提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

(Domitian 81-96)

90AD建成的提图斯凯旋门。96AD近卫军谋杀了元首多米提乌斯并拥立了年迈的涅尔瓦罗马的黄金时代由此开端。

涅尔瓦

(Nerva 96-98)

 

图拉真

(Trajan 98-117)

原高卢总督为涅尔瓦所过继、真正创造了帝国辉煌的顶峰的皇帝、也是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在印度洋上航行的罗马将军,110-111AD年间对达契亚和帕提亚的征服、113AD罗马的图拉真皇帝纪念广场和纪念圆柱的建成。

哈德良

(Hadrian 117-138)

为整顿限于危机的帝国而放弃了图拉真的征服政策和新行省。120-131AD对帝国各行省的巡视和整顿、122AD在不列颠修筑哈德良长城、132-135AD设立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行省。

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 138-161)

帝国和平繁荣而昌盛的短暂时代、147AD举行的罗马建城900年周年纪念庆典。

马克·奥略留斯·安东尼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161-180)

(177—180AD与康茂德共治)

帝国外患频仍的时代的来临,167-176AD的日尔曼边界上的战争、178-180AD多瑙河边界战争,180AD奥略留斯纪念柱动工。哲学家皇帝《沉思集》的作者。

180AD奥略留斯·安东尼逝世,其子康茂德成为唯一的元首。康茂德基于血缘关系的登位,打破了近百年来皇帝们与元老院之间关于皇帝选任的默契,也破坏了元首们与帝国精英阶层之间的和谐,此后随着外来压力和国内敌意的上升皇帝们日益依赖于军队的支持,安东尼王朝的开明君主制所带来的繁荣兴盛的黄金时代渐渐,为此后几百年间内忧外患的时代所取代。

康茂德 (Commodus 177-192)

192AD奥略留斯纪念柱落成。

康茂德的统治最终使他为所有阶层所厌弃、最初的叛乱发生在不列颠叛乱虽被镇压但反抗的风潮却已来临,最重要的是军队抛弃了康茂德192AD几名近卫军官出人意料的杀死了康茂德,军队没有自己的候选人便接受了元老院所推举的元老佩尔提纳克斯为皇帝。

 

1.1. 早期教会时的罗马皇帝(27BC-192AD)

 

2.       希腊在文化上的贡献

(a). 希腊文是当时帝国通用的语言

     从亚历山大大帝后(338-146BC),他的士兵和希利尼(Hellenistic)商人把经典的希腊文改变后带到地中海世界, Koine, 白话希腊语,意为“交通”或“交接”。Koine成为新约圣经的用语,当时通用的旧约希腊文译本,即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也是亚历山大的犹太学者翻成这种语言的。

 (b). 希腊哲学摧毁了过去的宗教,为基督教的传播作了预备

希腊哲学可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Classical)和希利尼(Hellenistic). 影响基督教思想的主要不是古典哲学而是希利尼哲学。希利尼哲学主要有两大宗派:

以彼古罗主义(Epicureanism)也称为“享乐主义派”,因教主以彼古罗(Epicurus, 342-271BC)创始“人存在之目的为及时行乐”的学说。他虽相信有神,但却是多神论者,而他相信这些神在天上都是“寻乐者”,与地上的人不二样。对宗教之事,他虽有一套理论(如灵魂会死,是物质生命的一部分等),实际上他是无神论的享乐主义者。以彼古罗派因为论到要“及时行乐”,后又被称为“纵欲派”或“行乐主义派”(Hedonism)

但是,关于以彼古罗,我们要澄清一点,他并不是我们所通常想到的纵欲主义者(或许后来的以彼古罗派的人有如此的)。事实上,以彼古罗学者是经验论者,依靠感觉经验汲取知识。 他们认为要衡量一件行动或事物的价值,要根据它们所带来的是快乐或痛苦来判定。但其实以彼古罗是弃绝贪吃狂饮的行为的。 他认为短暂的欢乐可能带来持久的痛苦,但有些痛苦是与人有益的。他视快乐为一种人生品质,并非一连串刺激。因此,他所寻求的,称为福乐更恰当。以彼古罗以经验为依归,鼓励节制,宁静,友谊和简朴的生活。他避免大吃大喝,性的激情,和争斗。事实上,他的目的在于避免痛苦,并非寻求乐趣。

斯多亚主义(Stoicism)也称为“禁欲派”或“自满主义派“,因教主仙奴(Zeno, 340-265BC)为一严格的道德修养家,他教导人生之目的不在乎享受,而在乎伦理和宗教信仰的双重观念下培养“无求”的心。人生之路能否安稳渡过全在乎有无单纯而洁美之智慧和道德,故此他的思想是古代伦理学中极高贵的。不过仙奴的宗教观与以彼古罗大致一样,他相信多神,及神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结果,他与以彼古罗派之差只是他有较为崇高之人生目标及伦理观念而已。仙奴常在雅典的“画廊”(Stoa)中教导人,故名“斯多亚”派或“画廊”派。

3.       犹太人在宗教上的贡献

(a). 一神信仰

(b). 对弥赛亚的盼望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犹太人观念中的弥赛亚更多的是一位军事领袖,要把犹太人从罗马人统治下拯救出来。其实旧约给人看见的是一位将要带来公义给世界的弥赛亚。

(c). 犹太的道德体系

(d). 犹太人的圣经

(e). 犹太历史哲学(历史是有意义的)

犹太人反对那种把历史看成是一连串无意义的事件以直线或周而复始的方式前进的看法。他们认为历史是直线的,在其中那位创造历史的全能神会胜过人类的失败,而把人类最终带入一个黄金时代。

(f). 犹太会堂

犹太会堂提供了早期教会聚会的场所。许多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也在其中信主。

·         早期教会的扩展(表1.2

1616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

年代

事件

相关评注

c.a. 30 AD

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基督复活,五旬节

大使命,圣灵降临

 

司提反殉道,门徒分散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

神让逼迫临到有他的美意

 

腓利在撒玛利亚宣讲基督, 向埃提阿伯太监传福音

福音传到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

 

保罗归主

外邦人的使徒

 

彼得在哥尼流家中讲道

福音传给外邦人

 

安提阿教会得复兴

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基地

46-48 AD

保罗第一次布道旅程

回来后写成加拉太书

c.a. 49 AD

耶路撒冷大会

对抗犹太主义,接纳外邦信徒,因信称义

49-52 AD

保罗第二次布道旅程

写成帖前,后

53-57 AD

保罗第三次布道旅程

写成林前,后,罗

60-62 AD

保罗第一次罗马被囚

写成弗,腓,西,门

c.a. 67 AD

保罗第二次罗马被囚

写成提前,后,多

c.a. 67 AD

彼得,保罗在罗马殉道

此时福音已传到整个罗马帝国

1.2. 早期教会的扩展

1.       保罗第一次布道旅程(1.5)

使徒行传讲到教会是如何胜过诸般的反对势力,从耶路撒冷开始传到罗马帝国的中心的。这卷书涵盖了教会最初三十年的历史,以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为焦点人物。保罗的第一次布道旅程,经过居比路到小亚细亚,行程艰难但作工很有果效。保罗一行人在返回叙利亚的安提阿前又重回这些新建立的教会坚固他们。

1.5. 保罗第一次布道旅程

2.       保罗第二次布道旅程(1.6)

在第二次布道旅程中,保罗和他的同工们经过小亚细亚到了特罗亚。在那里,保罗见了马其顿呼声的异象,进入了东欧。他们成功地建立了几间教会。保罗后来还写信给其中的一些教会。后来他们渡过爱琴海来到了以弗所,在坐船回到巴勒斯坦的该撒利亚。

1.6. 保罗第二次布道旅程

3.       保罗第三次布道旅程(1.7)

第三次布道旅程的路线和前一次大体相似,保罗和他的同工们重新去了那些教会,并且在以弗所停留了颇长的时间。然后保罗回到耶路撒冷,在那里他被捕并被关在该撒利亚的监狱里有两年之久。

1.7. 保罗第三次布道旅程

4.       保罗罗马之行(1.8)

使徒行传的最后几章记录了保罗去罗马的行程。在罗马,他住在自己租的房子里,等候听审。

1.8. 保罗罗马之行

5.       保罗被释放后可能的行程(1.9)

相传保罗在第一次被囚释放后,他去了当时世界的地极。他回来后去了革哩底岛传福音,并把提多留在那里组织教会。后来保罗在马其顿被捕,被带到罗马并且殉道。

1.9. 保罗被释放后可能的行程

 

 

 
参考文献:

[1].        E.E. Cairns. 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2].        G.J. Caesar. Bellum Gallicum.中译本:高卢战记,任炳湘译,商务印书馆,1997.

[3].        Chin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Eds. 教会工人培训手册. Chin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4].        S. Chodorow, M. Knox, C. Schirokauer, J.R. Strayer, H.W. Gatzke. The Mainstream of Civilization, Sixth Edition.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4.

[5].        E. Gibbon.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6].        E. Ferguson.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From Christ to Pre-Reformation. Zondervan, 2005.

[7].        B.K. Kuiper. The Church in History. 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 of U.S.A., 1964. 中译本: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8].        马有藻.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导论.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95.

[9].        A. McGrath.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UK, 1997. 中译本:基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王瑞琦译,校园书房出版社,1998.

[10].    苏文峰. 影片:世界教会历史. Available at: http://www.fuyin.tv/index.php/content/window/urlid/2206/movid/278

[11].    Virgil. The Aen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