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略山華人基督教會
Calvary Chapel Chinese Fellowship
Homepage 主頁
信仰宣言
Doctrinal Statement
信息
Sermons
主日學
Sunday School
心理輔導
Christian Counseling
團契
Fellowships
聖詩讚美
Praise Music
活動集錦
Activities
最新活動
Latest News
見證與分享
Testimonies
聯 絡
Contact Us


主日学课程:教会历史

第三讲提纲

五.教会回应挑战

·         护教者,辩道者和殉道士

教会面对外面的逼迫,误解,和内部异端的纷扰,有一些教父起来著书立作,向外邦人阐明正统基督教信仰,驳斥教会外的人的攻击以及内部的异端。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护教者,辩道者和殉道士。这一讲后面还要详细提到这一时期(33-313AD)的一些重要的教父。

一些名词:

护教者(Apologist):用言语或写作来捍卫基督教信仰的教父。特别是他们对国家的领袖提到,基督徒并没有做对国家不利的事以至于国家要迫害他们。

辩道者(Polemicist) :在神学上反驳错误教义的教父。他们特别针对教会内部的异端提出反驳,捍卫纯正信仰。

殉道士(Martyr):为了信仰而忍受逼迫和死亡,拒绝否认基督教信仰的教父。

·         信经,正典,和教会组织

1.       信经

初期教会受异端的纷扰是相当严重,于是教会要很清楚、简单而有系统的将正统信仰表达出来。教会因此制定了信经。

信经(Creed)这个词源自拉丁文Credo,即“我信”的意思,因此所谓“信经”就是“信仰的告白”。这样的信仰告白为信徒公开宣告信仰使用;其内容是关乎救恩和教会正统神学的重要条文。信经常被用来检验信仰是否正统,辨认真信徒,及作为对信仰的中心教义的小结。不过我们要记住,信经毕竟只是对圣经中神圣和绝对的信仰原则与实践之相对和有限的表达。

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是最早,最简短且在今日教会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篇,全篇共十二条。大部分人认为是后人根据使徒所传之道而写成的,但其内容综合了使徒的教导。此信经乃是根据早期教会的需要而制定的。在早期教会中,信徒受洗加入教会之前所需要的基本真理教导,即以此信经为准则;一般教会的教导也以此为根基,而教会信仰之纯正与否也以是否符合信经的教导为考核。使徒信经内容如下:

 

使徒信经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反击诺斯底的宇宙二元观论

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

因着圣灵感孕,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

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

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

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引证基督的历史性,正统信仰的核心

我信圣灵;

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

我信罪得赦免;(反斥诺斯底派对罪的看法

我信身体复活;(反驳宇宙二元论

我信永生。阿们!(反击宇宙二元论之‘人死如灯灭’说

 

使徒信经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宣认父神为创造之主;第二段宣认基督为神也为人,并承认其救赎之工;第三段宣认圣灵,大公教会及信徒成圣之生活。

2.       正典

新约正典

在早期教会中,有不少异端信仰的作品混淆信徒。另一方面,当罗马帝国政府要信徒交出圣经予以烧毁时,信徒也必须知道那些书卷是不可交出且值得用生命去保护的。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必须确立信仰的基础,即是神的话语。圣经正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正典(Canon)这个词有许多含意,在这里是“书目”的意思。为抗衡异端而出现的正典,是新约的正典,即确定新约圣经的书目。在与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争辩时,教会总会引用圣经,然而当时有许多基督徒的著述流传,因此必须确定那些是真正出于神的启示、具有权威的书信。在当时众多基督教著述中,最后被教会承认、接受而列入正典的经卷,就是我们今日所用的新约圣经各卷

圣经的正典是众教会在圣灵引导下不约而同确立相同的书卷。我们必须指出,新约圣经正典是在早期教会的历史时期中被教会渐渐“认出”的,而不是单纯由某次大公会议投票决定的。以下是在这历史时期中,一些相关的历史里程碑。

o        约在公元140年左右,罗马的一位信徒马吉安接受了诺斯底派的影响,在教会中提倡将旧约完全弃绝,因为他认为旧约的神根本是极低等的灵体。同时,在教会保存的使徒书信或记述中,他认为任何与旧约有关的,都应删除。他按照自己的准则,定出圣经的正典。当时流传的福音书,只有路加福音一部分值得存留,因为只有这部分的启示未受旧约的污染。在使徒的书信中,只有保罗的书信才是信仰的基础,因为唯有他才清楚不犹疑地反对旧约的律法。不单如此,诺斯底派的人更按自己的信仰写成福音书及其他作品。这样,便令信徒感到非常混淆。确立圣经正典到此已刻不容缓了。于是,不同地区的教会不约而同的确定一些当时教会极看重的文献为信仰的依据。当然,不同的教会肯定不同的文献,但四福音书,保罗的十三封书信,彼得前书,约翰一书都无可置疑地被所有教会接纳。但除了这些文献外,希伯来书,启示录、彼得后书,约翰二、三书,雅各书,犹大书在不同教会有不同的地位。此外还有其他文献,如巴拿巴书信,革利免致哥林多人书,黑马牧人书,彼得启示录,希伯来福音等也在教会流传,并在崇拜中经常被诵读。即是说,每一区的教会所重视的文献都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并没有召开会议去列出正典的书卷。

o        约在公元180年左右的穆拉多利正典(Muratorian Canon)书目(由意大利米兰的神父穆拉多利,Ludovico Antonio Muratori, 1672-1750所发现的)包括新约正典中22卷(除了来,雅,彼前后,约叁)。

o        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Eusebius)在公元324年的作品中承认至少20卷新约书信。

o        教父亚他那修(Athanasius)于公元367年在给他所管理的教会的复活节信(39封书信)中列出全部27卷新约书信。

o        公元397年迦太基会议(Council of Carthage)正式为正典下定义。不过在这里要一提的是,北非这两次会议所确定的正典将次经也包括在内,这正是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的分别。东方教会所确定的正典是新旧约圣经六十六卷,西方教会在六十六卷以外,还肯定一些次经为正典。时至今日,罗马天主教的圣经是六十六卷加上次经。

我们再次强调,新约圣经正典是在早期教会的历史时期中被教会渐渐“认出”的,而不是单纯由末次大公会议投票决定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表明正典的形成,不是由一班人随意决定的,而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众教会不约而同的在圣灵的引导下,确立相同的书卷为正典。在我们看来,这是很自然的事;圣经是神借圣灵默示的,而基督徒透过圣灵的工作才得以认识神,了解神的话语。因此,有圣灵在生命中运行的基督徒自然认识圣灵所默示的话语。

教会确定正典的确经过一段相当的时期,而某卷书是否能成为正典便要看它是否能通过三个重要的考验:

(1). 该书是不是出自使徒之手或出自与使徒有密切关系的人。

(2). 这卷书在教会对救恩的了解上是不是必要。

(3). 时间的考验,经过二百年的时间,某卷书对教会内在生命的重要性便渐渐显明,对教会生命不重要的,便被淘汰。

 

旧约正典

这里也提一下旧约的正典。在新约时代,旧约正典的39卷书已经完全得到了确认。一些主要版本都包括了这些书,唯一的区别乃在于这些版本是否包括一些“次经”的书卷。

 

次经(apocrypha)或称“旁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是一批在旧约正典之后出现的犹太典籍或著作,大约完成于主前三世纪至主后一世纪之间。那时犹太人经历乱世,次经反映了犹太民族对乱世的反应和对未来的盼望。次经存在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但不存在于希伯来文圣经(根据马索里抄本(Masoretic Text)的希伯来圣经)。次经共有15卷(参表5.1)。

 

英文名

中文名

1 Esdras

以斯得拉一书

2 Esdras

以斯得拉二书

Tobit

多比传

Judith

犹滴传

Additions to Esther

以斯帖记补篇

The Wisdom of Solomon

所罗门智慧书

Ecclesiasticus (The Wisdom of Jesus the Son of Sirach)

传道经(便西拉智慧书)

Baruch*

巴录书*

Epistle of Jeremiah*

耶利米书信(或巴录书第六章)*

Song of the Three Children (The Prayer of Azariah)

三童歌(亚萨利亚的祷

The Story of Susanna

苏撒拿传

Bel and the Dragon

彼勒与龙

Prayer of Manasses

玛拿西的祷告

1 Maccabees

马加比一书

2 Maccabees

马加比二书

*也有文献把巴录书,耶利米书信合在一起称为耶利米书增篇(Additions to Jeremiah)。也有把合在一起的书仍称为巴录书的,而耶利米书信是其中的第六章。

5.1. 次经书目

以下的表5.2列出了四个主要的圣经版本中所包含的旧约书目。这四个版本分别是:以根据马索里抄本(Masoretic Text)为标准的希伯来圣经,希腊文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or LXX,据说由七十二为长老在亚历山大译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是新约时代通行的希伯来圣经的通用希腊文译本),拉丁文武加大译本(Vulgate, 拉丁教父耶柔米(Jerome)译于公元四至五世纪的通俗拉丁文译本),英皇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Version)。在表5.2中,次经书名用斜体字标出;在七十士译本的一列中,我们用方括号标出一些只在某些抄本中才出现的书卷。

 

希伯来圣经

(Hebrew Bible)

(Masoretic Text)

七十士译本

(Greek Septuagint)

(LXX)

拉丁武加大译本

(Latin Vulgate)

英皇钦定本圣经

(King James Version)

律法

创世记

创世记

创世记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利未记

利未记

利未记

民数记

民数记

民数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申命记

申命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约书亚记

约书亚记

先知

士师记

士师记

士师记

约书亚记

路得记

路得记

路得记

士师记

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记下

撒母耳记下

撒母耳记下

撒母耳记下

列王记上

列王记上

列王记上

列王记上

列王记下

列王记下

列王记下

列王记下

历代志上

历代志上

历代志上

以赛亚书

历代志下

历代志下

历代志下

耶利米书

[玛拿西的祷告]a

玛拿西的祷告

以斯拉记

以西结书

以斯得拉一书

以斯得拉一书

尼希米记

何西阿书

 

以斯得拉二书

以斯帖记(希伯来圣经)*

约珥书

以斯拉记

以斯拉记

约伯记

阿摩司书

尼希米记

尼希米记

诗篇

俄巴底亚书

多比传

多比传

箴言

约拿书

犹滴传

犹滴传

传道书

弥迦书

以斯帖记(含插入)*

以斯帖记(含插入)*

雅歌

那鸿书

马加比一书

马加比一书

以赛亚书

哈巴谷书

马加比二书

马加比二书

耶利米书

西番雅书

[马加比三书]

 

耶利米哀歌

哈该书

[马加比四书]

 

以西结书

撒迦利亚书

约伯记

约伯记

但以理书(希伯来圣经)**

玛拉基书

诗篇

诗篇

何西阿书

著作

[诗篇151]

 

约珥书

诗篇

[颂诗]

 

阿摩司书

箴言

箴言

箴言

俄巴底亚书

约伯记

传道书

传道书

约拿书

雅歌

雅歌

雅歌

弥迦书

路得记

所罗门智慧书

所罗门智慧书

那鸿书

耶利米哀歌

传道经

传道经

哈巴谷书

传道书

[所罗门诗篇]

 

西番雅书

以斯帖记

以赛亚书

以赛亚书

哈该书

但以理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书

撒迦利亚书

以斯拉记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

玛拉基书

尼希米记

巴录书

巴录书

次经

历代志上

耶利米书信

耶利米书信

以斯得拉一书

历代志下

以西结书

以西结书

以斯得拉二书

 

但以理书(含插入)**

但以理书(含插入)**

多比传

 

何西阿书

何西阿书

犹滴传

 

约珥书

约珥书

以斯帖记补篇*

 

阿摩司书

阿摩司书

所罗门智慧书

 

俄巴底亚书

俄巴底亚书

传道经

 

约拿书

约拿书

巴录书

 

弥迦书

弥迦书

耶利米书信

 

那鸿书

那鸿书

三童歌**

 

哈巴谷书

哈巴谷书

苏撒拿传**

 

西番雅书

西番雅书

彼勒与龙**

 

哈该书

哈该书

玛拿西的祷告

 

撒迦利亚书

撒迦利亚书

马加比一书

 

玛拉基书

玛拉基书

马加比二书

a在七十士译本的一列中,方括号中的书卷是一些只在某些抄本中才出现的书卷。

*在七十士译本的以斯帖记中一些不同之处插入了额外的六段文字。在武加大译本中,这些文字被放在以斯帖记的最后。英文译本把这些文字完全删除了,或是把他们放置在次经部分。

**在七十士译本的但以理书中,苏撒拿传被放在最开始;三童歌被插入在第三章;彼勒与龙被插入在最后。在武加大译本中,苏撒拿传被移至彼勒与龙之前。英文译本把这几篇内容完全删除了,或是把他们放置在次经部分。

5.2. 四个主要的圣经版本中所包含的旧约书目

今天我们基督教新教所认的旧约39卷书乃是与希伯来圣经完全一致的。除这39卷之外,东正教和天主教还认一些额外的书卷为正典;这些书卷书目和我们以上表5.1中的次经书目有少许出入。新教的次经书目包括了拉丁武加大译本中的所包括的书目。天主教旧约正典主要根据武加大译本。天主教在1546年的天特会议中把新教所认为次经的12卷(以斯得拉一,二书和玛拿西的祷告未被包括在内)列入天主教的旧约圣经;但把以斯帖记补篇加入以斯帖记,把三童歌,苏撒拿记,彼勒与龙加入但以理书,所以就比新教的旧约圣经多出7卷次经(即多比传,雅书、犹滴传,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所罗门智慧书、传道经、巴录书(耶利米书信被包括在巴录书中作为其第六章))。换言之,罗马天主教的旧约圣经共有46卷,比我们的旧约圣经(39)多出7卷。而东正教旧约正典主要根据七十士译本,因此他们不接受以斯得拉二书(因其不在七十士译本中),但他们接受下列不在拉丁武加大译本中的书卷:诗篇151篇,马加比三,四书。以下的表5.3比较了新教次经与希腊东正教正典及罗马天主教正典的书目。

 

希腊东正教正典

新教次经

罗马天主教正典

以斯得拉一书

以斯得拉一书

 

 

以斯得拉二书

 

多比传

多比传

多比传

犹滴传

犹滴传

犹滴传

以斯帖记补篇

以斯帖记补篇

以斯帖记补篇

所罗门智慧书

所罗门智慧书

所罗门智慧书

传道经

传道经

传道经

巴录书

巴录书

巴录书

耶利米书信

耶利米书信

耶利米书信(巴录书第六章)

三童歌

三童歌

三童歌

苏撒拿传

苏撒拿传

苏撒拿传

彼勒与龙

彼勒与龙

彼勒与龙

玛拿西的祷告

玛拿西的祷告

 

马加比一书

马加比一书

马加比一书

马加比二书

马加比二书

马加比二书

马加比三书

 

 

马加比四书

 

 

诗篇151

 

 

5.3. 新教次经与希腊东正教正典及罗马天主教正典的书目之比较

我们在此指出,我们基督徒新教的圣经没有列入次经, 是有合理的原因的。以下是一些原因。

(1). 次经从来没有被受承认的权威(例如文士以斯拉的审定会议)列入旧约希伯来文圣经的正典内。

(2). 次经从来没有被主耶稣,或新约的其他作者引述过。

(3). 犹太的伟大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 37-100AD)将次经列在正典之外。

(4). 著名的犹太哲学家腓罗(Philo, 30BC-45AD)也不承认次经为正典。

(5). 早期的教父不承认次经为正典。

(6). 将圣经由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 称为武加大译本(Vulgate)的耶柔米(Jerome),虽然被教皇(会督)所迫,将次经列入圣经(武加大译本)内,但却不承认这些书是圣灵所默示的。

(7). 15卷次经当中,没有一处自称是出于神所默示的;事实上, 其中有些更否认这事。

(8). 其中几卷书含有地理和历史上的错误。

(9). 其中几卷书含有错谬的教义,例如为死了的人祷告等。

(10). 由公元第一至第四个世纪,在所编成的任何一份正典的书目之中,皆找不到次经的任何一卷。事实上,次经被列入正典乃因为罗马天主教会受到马丁路德等人改革运动的影响,地位大大地被削弱了,所以在1546年召开第一次天特会议( Council of Trent,召开的缘故就是为了加强他们本身的地位),并正式承认这些书为他们的正典。

有人指出,当天主教和更正教徒(Protestants)对抗的时候,他们缺乏理由去辩护他们那偏离圣经的错误教义。所以天主教将次经纳入圣经正典,这样他们就有根据指出圣经(其实是次经)支持为死人祷告的事(马加比二书12:44);支持赎罪的献祭(后来演变成弥撒,马加比二书12:39-46);赎罪祭中的施舍不单有价值,而且能将人从死亡中拯救出来(多比传12:9; 4:10);向圣徒祈祷(马加比二书15:14; 巴录书3:4);敬拜天使(多比传12:12);炼狱的存在和灵魂在死后被救赎(马加比二书12:42,46)等等。明白了以上这点,我们就了解为何基督徒不把次经列入圣经中

 

3.       教会组织

几个名词:

执事(Deacon) ---在教会中负责分发捐项;也帮助长老分发圣餐

长老(Presbyter) --- 也称为监督(episcopos)(参提前3),在教会中负责组织及行政管理

主教(Bishop) --- 源自episcopus (或通俗拉丁语ebiscopus),意即监督。后来等到某一长老逐渐成为长老团的领导者,主教的头衔就加给他,于是其它长老的地位渐渐低于这位监督。因此通常一个教会只有一位主教(或称为专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教区(Diocese) ---当基督教由城内往城郊传播时,城外的信徒就到城里聚会; 城市和四周的郊区合称为教区

主教制的形成

教会在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时,另一项新发展是在组织方面。教会产生了主教形态的管理。由于异端领袖也宣称他们有圣经根据,因此,教会必须确立自己的权威,以解释圣经的意思;权威的执行乃是透过治理教会者,就是主教(bishops)。教会从那时起,一直到宗教改革期间止,都是采用主教制。甚至今日仍有一些教会维持这种形态,例如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圣公会与循道会。

  教会最初的组织非常简单,只有长老与执事两种职份(见上面的定义)。初期教会所有长老原本地位同等,然而渐渐地,每个教会都需要其中一位长老负起带领之责,他成了长老团的主席,带领崇拜并讲道。长老的另一名称是监督(希腊文为episcopos,在通俗拉丁语中为ebiscopus),主教(bishop)一词便由此而来。等到某一长老逐渐成为长老团的领导者,主教的头衔就加给他,于是其它长老的地位渐渐低于这位监督(或主教),他也在无形中独揽了教会大权。希腊文称独裁为“Monarch",因此在教会中独揽大权的主教便称为专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起初教会是设立在城里,城外仍为异教徒聚居之地,当基督教由城内往城郊传播时,城外的信徒就到城里聚会。城市和四周的郊区合称为教区(diocese),于是城里教会的主教变成了整个教区的主教,而造成所谓的区主教(diocesan bishop)

  主教制的产生是逐渐的,各城市有主教制的时间也不一致,有些教会比罗马教会先有专制主教。约于公元110年,安提阿教会(即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出去宣道的教会)已经有主教,名叫依格那丢(Ignatius);而士每拿也有坡旅甲(Polycarp)为主教,他们二位都直接被使徒带领过,属使徒后时期的教父。到第二世纪中期,可以说所有教会都有了专制主教。

  主教被认为是使徒的继承人,这种观念给予他们无比的权威。当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教区逐渐形成后,主教成为羊群的监督,抵挡异端的领袖,在逼迫中坚固信徒的信心。伊格那丢(Ignatius)强调主教是教会合一伟大的维系者,也是对付异端的伟大辩护者。他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说:“你们都要跟随主教,如同基督跟随天父。行事不可不经主教认可。” 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说:“主教制是使徒传承的落实。” 当时最会表达教会观念的人是居普良(Cyprian)。他说:“只有一位神,一位基督,一个教会及一个座位(座位是指权柄中心,即主教的座位而言)。”他又说:“凡不在基督教会里面的都不是基督徒;凡不以教会为母的都不能以神为父;教会以外没有救恩;教会是主教所组成的,主教在教会里,教会在主教里,凡不与主教同在的都不在教会里。”

  有相当长的时间,各城教会间彼此没有联络。公元200年后,由于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各教会才渐渐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所有教会都采用同一的信经、同样的新约正典以及主教型态的教会管理;各异端则在教会以外成立他们自己的小教会,而大教会从此被称为大公教会或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意即普世教会(Universal Church),以后我们将看到罗马天主教会的发展。

五位主教长所在之城市

最初,大城市中大教会的主教被看为高于小教会的主教,渐渐演变而成省主教。不久之后,罗马帝国中的五个大城渐居重要地位,它们是: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及罗马(参图5.1)。这五个大城的主教均被称为主教长。前四座城在帝国的东部,主要语文是希腊文;唯独罗马属于帝国西部,使用拉丁文。

耶路撒冷教会是第一间教会,又是第一次大会议地点,也是信徒第一次受逼迫之处,因此,一直被尊为母会。然而,渐渐有许多教会在别的城市设立,不知不觉凌驾耶路撒冷教会之上。加上公元70年,罗马提多将军攻毁耶路撒冷;公元132年及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征讨耶路撒冷,那里的教会及所有在巴勒斯坦的教会从此没落。然而由于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发源地,虽然其教会极为衰微,只是荀延残喘地拖了数世纪,一般教会仍尊它的主教为上教长。

   安提阿教会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保罗往安提阿工作,信徒彼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开始,宣教工作也自安提阿开始,教会中心由耶路撒冷移到了安提阿,使耶路撒冷教会变成“祖母教会”,而安提阿教会却成为小亚细亚及许多希腊教会的母会。安提阿出了好几位伟大的主教,也是神学思想界重要学派的发源地,加上安提阿城又是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因此,安提阿主教也得到主教长的尊称。

 


I:\DEPTCOMM\Zamcomm\Jody\ChartsEPS\53 copy.jpg

5.1. 五位主教长所在之城市

亚历山大教会虽然不是使徒所设立的,但据传说,马可曾在此地工作并设立这个教会,亚历山大城是罗马帝国第二大城,是伟大的学府与文化中心地,有数世纪之久,它的辉煌都超越罗马城;那儿也有箸名的神学院,当日教会最伟大的学者俄利根就是往该校执教,因此,亚历山大主教为被尊为主教长。

   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Byzantium〕,是住居博斯普鲁士海峡边的一个古城。罗马帝国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将他的首都自罗马迁到拜占庭后,该城便改为君士坦丁堡。当地的教会既不是使徒所设立的,又没有伟大的古迹,它的重要性全因皇帝的居所而得,因此,它的主教也被称为主教长。

   罗马是帝国的第一大城,不但保罗曾在此地工作过,据天主教的传统说法,罗马教会是使徒彼得所设立的。因为耶稣基督曾将天国的钥匙交付彼得,所以罗马主教声称彼得将这钥匙的权柄传给了罗马主教。

  几乎所有东西方教会中的争论都向罗马主教申诉。在为基督的位格及本性的争论中,西方教会在罗马主教的影响下,使正统信仰获得全面胜利。至于东方教会方面,耶路撒冷教会早已衰微,在一些争论中不能产生影响,而后来安提阿、亚历山大与君士坦丁堡之间却不断为领导地位而争。他们虽然没有一位承认罗马主教有超越地位,但在互争领导地位之时,往往去找罗马主教的支持。
  西方教会方面,从来没有一间教会想要与罗马教会一争高低。早于公元185年,爱任纽已在他的“驳异端”一书中就说:“所有教会都当赞同罗马教会”。虽然罗马教会的宣布有时会遭到反对,但至终西方众教会都承认罗马主教的超越地位,也因此,导致教皇制的开端。罗马主教渐渐被称为教皇(Pope),此字源自拉丁文PaPa,是“爸爸”的意思。在教皇管辖下的众教会,总称为罗马天主教会(Roman Catholic Church)。教皇制的发展成为后来教会历史中至为重要的部份

六.早期教会的一些教父

前面已提及,教会面对外面的逼迫,误解,和内部异端的纷扰,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教父成为护教者,辩道者和殉道士。现在我们来稍详细的提到这一时期(33-313AD)的这些重要的教父。当时的教父主要负责教会及教区,并为着牧养与卫道的缘故在文字上维护纯正的信仰。下面的表5.4列出了早期教会的一些重要的教父。在下面的学习时,图5.2中的罗马地图可供参考。

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和语言诸多因素,教会正式分成两大体系:东方的希腊语系和西方的拉丁语系。许多学者都察觉到,东、西方的神学家在气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前者常具哲学的倾向,并且喜欢神学上的思考;后者排斥哲学的侵入,主张以圣经为本,探讨教义。西方神学家特土良的一项质疑:“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什么相干?学院和教会又有什么相干?”正显示了东西方的差异。

5.2. 罗马帝国地图

时期

地区

教父

英文名

年代

身份

著作及事迹

使徒后时期

(公元一至二世纪中)

帝国西部

罗马的革利免

Clement of Rome

1st cent.-ca. 101

罗马主教;彼得的第三继任人

著“革利免前书”;被认为是第一位使徒后时期教父;他劝信徒要顺服教会领袖;据说他后来被拴在锚上投在海中殉道

帝国东部

伊格那丢

Ignatius

ca. 35 or 50 – btw 98 and 117

安提阿主教;使徒约翰之徒

强调顺服主教;殉道者;在赴罗马殉道途中写了一系列书信

坡旅甲

Polycarp

ca. 69-155

士每拿主教;使徒约翰之徒

著“致腓立比书”;殉道者

帕皮亚

Papias

ca. 60-135

希拉波立主教;使徒约翰之徒

著五巨册“主语释义”

教会受迫害时期

(公元二世纪中至三世纪)

帝国西部

爱任纽

Irenaeus

ca. 130-202

里昂主教

士每拿人,早年从学坡旅甲;著“反异端”;辩道者

希坡律陀

Hippolytus

ca. 160-235

罗马主教

生于罗马,为爱任纽弟子;为第三世纪最博学之神学家,著作四十余部,最著名为“驳诸般异端”,“斥诺土斯”及“使徒遗传”;辩道者;殉道者

特土良

Tertullian

ca. 160-225

北非迦太基主教

卫道辩道很有逻辑;著作颇丰;护教者

居普良

Cyprian

ca. 200-258

北非迦太基主教

强调“教会以外没有救恩”;殉道者

帝国东部

夸达徒

Quadratus

Late 1st .cent-c. 129

雅典主教

著一篇为基督徒辩护的文章,上呈与罗马皇帝哈德良;护教者

雅里斯底德

Aristides

生平不详ca. 125

雅典哲学家

著“护教书”,向罗马皇帝哈德良辩道,为世上最早护教文字;护教者

雅典那哥拉

Athenagoras

ca. 133-190

雅典哲学家

著致罗马皇帝马可奥热流之“为基督徒请愿书”;著“复活论”;护教者

游斯丁

Justin Martyr

ca. 100-165

哲学家

巴勒斯坦示剑人,后在罗马;著“第一护教书”;护教者;殉道者

他提安

Tatian

ca. 120-180

神学家

叙利亚人,游斯丁之门徒;著“四福音合参”(Diatessaron)

提阿非罗

Theophilus

生平不详ca. 180

安提阿主教

著“致奥土拉克书”(Apology to Autolycus);护教者

路仙安

Lucian

ca. 240-312

安提阿圣道学院创办人

亚流(Arius)的老师;殉道者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

Clement of Alexandria

ca. 150-215

亚历山大学派神学家

亚历山大学派第一位重要神学家;亚历山大圣道学院院长;辩道者

俄利根

 

Origen

ca. 185-254

亚历山大学派神学家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之得意弟子;亚历山大圣道学院院长;著“基督教原理”;著“驳克里索”(Against Celsus); 使用寓意释经法;护教者;辩道者

戴安尼西乌

Dionysius

ca. 190-265

亚历山大主教

俄利根之门生;亚历山大圣道学院院长

5.4. 早期教会的一些重要的教父(黑体字标出我们详细介绍之教父)

·         使徒后时期教父(公元一至二世纪中)

使徒后时期教父指继新约正典之后的一些最早期的教会作家。时间约在公元95-150之间。作品有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着“革利免前书”、安提阿的伊格那丢(Ignatius)的书信、示每拿的坡旅甲(Polycarp)的“致腓立比书”、希拉波立的帕皮亚(Papias of Hierapolis)的解释耶稣言论之“主语释义”(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yings of the Lord)、黑马(Hermas)的“牧人书”。此外还有“十二使徒遗训”(The Didache)和“巴拿巴书”。

使徒后时期教父作品的特色包括:(a).多为信仰实践的教导;(b).多重复使徒的教训,极少教义上的发扬;(c).著作性质属犹太文化多过希罗文化。

1.       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1st cent.-ca. 101)

罗马教会主教,彼得的第三继任人,传说他即腓43那位,亦曾是彼得与保罗的门徒,被认为是第一位使徒后时期教父。他著有“革利免前书”;内中多是劝勉与指导的话,劝诫教会不要分门结党。他劝信徒要顺服教会领袖。据说他后来被拴在锚上投在海中殉道

2.       伊格那丢(Ignatius, ca. 35 or 50 – btw 98 and 117)

安提阿(Antioch)主教;使徒约翰之徒。他被捕后被押赴罗马被野兽厮咬。途中他被允许接待所经之处教会之人探望他;他也写下了一些书信,其中七卷存留至今,内中除多作生活上的劝导外,神学方面针对盛行的异端而强调耶稣的人性、和反对割礼派的错谬。他是首名引用“大公”(Catholic)一词和引证教会内有圣职等级者。他强调主教是教会合一伟大的维系者,也是对付异端的伟大辩护者。

 

3.       坡旅甲(Polycarp, ca. 69-155)

士每拿(Smyrna)主教;使徒约翰之徒。他被捕后,被带到士每拿的竞技场中,场内坐满了观众。由于在基督徒的敬拜场所中,没有神像的设置,异教徒认为基督徒不信神的存在,控告他们是无神论者。罗马地方官提醒坡旅甲,既然他年事已高,不如藉着与重众一同呐喊 “除掉无神论者”以表示自己的悔悟,坡旅甲直视着眼前的群众,用手指着他们喊着说:“除掉无神论者!”。接着地方官对他说:“辱骂基督,我就释放你!”。但坡旅甲回答说:“八十六年来我事奉他,他未尝亏负过我,我怎能咒骂这一位曾经拯救我的人?我是基督徒,他是我生命中的王!”。于是地方官向群众宣布说:“坡旅甲承认他是基督徒了!”群众喊叫说:“把他烧死!”。 立时,木材堆集了起来,坡旅甲请求不必将他捆在火刑柱上,他说:“就让我这样吧,因为那加给我力量的必能帮助我坚立在柱前,无须用钉子将我钉牢。”于是柴堆被点燃起来,当火焰吞噬坡旅甲之际,他大声祷告说:“主啊,全能的神,基督的父,我赞美你,因你使我配在此时此地加入你见证人的行列,得以分尝基督所饮的杯。”

坡旅甲著有“致腓立比书”,共十四章,多劝善性质。神学方面他类似其师约翰,并重基督的救恩论。

·         教会受迫害时期教父(公元二世纪中至三世纪)

教会受迫害时期教父主要为护教者(Apologist)和辩道者(Polemicist)

护教者(a). 为基督信仰提出合理辩护,使知识份子能接受基督教;(b). 他们开始将神学希腊化;(c). 他们的神学思想成为之后教父神学的基础。护教者的特色在于:(a). 他们的对象是教会外的人,对不信的批评者提出解释。但也附带地坚固教内人的信心;(b). 他们引用希罗文化为辩护的理据;(c). 他们因回答希罗文化的挑战也开始在神学思想有创新。

辩道者(Polemicist)的特色在于:(a). 对教会内的异端提出辩正;(b). 为神学作系统化的建设。

1.       爱任纽(Irenaeus, ca. 130-202)

士每拿人,早年从学坡旅甲,后来定居罗马。公元178年左右,他成为里昂(Lyons)主教,在位二十年,直至过世。爱任纽因积极对抗诺斯底主义,护卫基督教正统而出名。他的名作“反异端”(Against Heresies)不仅是当时辩护基督教救恩论的主力,更是坚守使徒见证传统,对抗非基督徒诠释的代表。

2.       特土良(Irenaeus, ca. 160-225)

希奇得很,拉丁基督教并非起源于罗马,而是非洲。在教会史的初期,拉丁基督教控制当时的世界,然而其中心却在非洲而非罗马,这要素全因在非洲此时兴起了三名神学巨人,他们是特土良,居普良及奥古斯丁。

特土良原是北非迦太基的一名异教徒,三十多岁才成为基督徒。他自身是律师,故辩道学很有逻辑,常用推理的方法卫道。他维护新旧约之间的合一,反击马吉安所主张的新约与旧约的神不是同一位,并为三位一体(Trinity)的教义奠定基础。特土良极力反对引用圣经以外的资源,来建立基督教神学或为基督教辩护。他是早期教会中大力倡导圣经够用的人士之一,并抨击借世俗哲学取得有关神的真理。他的名句至今还传诵人口:“雅典(哲学)与耶路撒冷有何相干?基督与柏拉图有和相通?教会与学府有何相同?”特土良还有一句名言: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 (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he seed of the Church.)

3.       居普良(Cyprian, ca. 200-258)

富裕家庭出生之居普良四十岁时才皈主,三年后(c. 249)已成为北非迦太基主教,其后九年中殷勤服事主。任主教后他把祭司制度带进教会内,坚持主教的地位崇高,反对者逐出教外,对因罗马皇帝德修迫害重回教会之信徒,他不但接受他们,还颁发证书饶恕他们的罪过。居普良的神学环绕在与众主教争辩有关救恩,洗礼及教会的真理。他强调“教会以外没有救恩”。他称“人如果没有教会为母亲,就不可能以上帝为父亲”。他又说:“只有一位神,一位基督,一个教会及一个座位(座位是指权柄中心,即主教的座位而言)。”他又说:“凡不在基督教会里面的都不是基督徒;凡不以教会为母的都不能以神为父;教会以外没有救恩;教会是主教所组成的,主教在教会里,教会在主教里,凡不与主教同在的都不在教会里。”公元258年,在罗马皇帝瓦勒良逼迫时,居普良在迦太基为主殉道。

4.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 ca. 100-165)

殉道者游斯丁是一位哲学家,巴勒斯坦示剑人,护教者中的巨擎。未归主前他醉心柏拉图思想,归主后以勇敢大无畏的精神为主证道。公元二世纪,基督教受到异教文献激烈的批评,基督教作家群起护卫,护教学由之而生。游斯丁是其中最出色的护教学家。公元153年,游斯丁在罗马写成了他著名的“第一护教书”(First Apology)。在这书中他指出,基督教的真理亦见与异教徒的名著当中。他提出“道种论”(logos spermatikos),深信神原已预备好,将基督内的末后启示蕴藏于古典哲学中。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教会中,神学家尝试将福音和希腊的哲学观点联系在一起;这在东方教会尤其普遍。公元165年,他与另外六位基督徒一同在罗马被鞭打后斩首,他以喜乐的见证面对死亡。他最后的话是:“我们不求别的,只求为主基督耶稣受苦;因为在基督审判台前,这将带给我们救恩与喜乐。”

5.       俄利根(Origen, ca. 185-254)

俄利根是公元三世纪护卫基督教的大将之一,为东方基督教思想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他是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之得意弟子,也是亚历山大圣道学院院长。他为人虔诚,曾因对基督虔诚而自阉。对于基督教神学的发展,他的贡献大致分两方面。在圣经解释上,他提出寓意解经法,主张圣经除了字面的意思外,亦含有较深的属灵意义。在基督的位格方面,他是以完全神和非完全神来区分神和圣子的传统之先驱。

有一个名为克理索(Celsus)的人对基督教信仰非常熟悉,然而他却一直没有成为基督徒;他于公元177年写了一本反基督教的书,题名为“诚实的对话”(A True Discourse)。克里索的思想敏锐,加上丰富的学识和才智,提出许多论点至今仍被非基督徒所采用,他的著作是异教世界对基督教最具威力的批判。七十年以后才出现了对他的反驳,这本精彩的护教著作就是俄利根所写的“驳克里索”(Against Celsus),此书一出,克里索的论点终于全面溃败。此外,俄利根所著“基督教原理”(First Principle)为基督教第一本系统神学名著。

俄利根的思想是精深广博的,不过他的神学却太“希腊哲学化”。他主张基督次于上帝,而圣灵次于基督,但基督仍与父同具神性,是父在永恒中生的神子。他相信“众生普渡”说,因神是万爱之根源,人类总有一天被赎,连撒旦在内。俄利根是东方教会影响最大的神学家,亚流派及正统派都引用其论点以为支持。他若是异端派之父,那他也是正统派之父,因为正统派的三一论论述也是以他的神学为基础。

参考文献:

[1].        The Apocrypha. Available at:

http://www.gutenberg.org/ebooks/124

[2].        E.E. Cairns. 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3].        Chin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Eds. 教会工人培训手册. Chin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4].        The Didache. 十二使徒遗训. Available at:

http://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text/didache-roberts.html

[5].        E. Ferguson.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From Christ to Pre-Reformation. Zondervan, 2005.

[6].        J.N.D. Kelly.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Adam and Charles Black Publishers, 1977. 中译本:早期基督教教义,康来昌译,华神出版社,1984.

[7].        B.K. Kuiper. The Church in History. 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 of U.S.A., 1964. 中译本: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8].        马有藻.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导论.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95.

[9].        A. McGrath.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UK, 1997. 中译本:基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王瑞琦译,校园书房出版社,1998.

[10].    J.C. Robertson. Sketches of Church History. Available at:

http://www.biblestudytools.com/history/sketches-of-church-history/

[11].    苏文峰. 影片:世界教会历史. Available at: http://www.fuyin.tv/index.php/content/window/urlid/2206/movid/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