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略山華人基督教會

Calvary Chapel Chinese Fellowship

Homepage 主頁

信仰宣言
Doctrinal Statement

信息
Sermons

主日學
Sunday School

心理輔導
Christian Counseling

團契
Fellowships

聖詩讚美
Praise Music

活動集錦
Activities

最新活動
Latest News

見證與分享
Testimonies


Contact Us

 

主日学课程:教会历史

讲提纲

 第二部分:早期教会历史下半部(313-590AD

公元313年的米兰诏谕标志着教会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当君士坦丁大帝调和了教会与政府的关系,此后在狄奥多西时教会成为罗马国教之后,教会却开始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不久政府便开始介入教会。为了建立一个合一的国家并且保存希腊罗马的文化,罗马的皇帝们要求教会有合一的信条。在此之前,教会因为一直在逼迫下,没有时间去建立完整的信仰体系;之后又有一段时间教会在信条上有许多争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倾向理性思考的希腊和拉丁教父们写了很多著作来对付这些神学上的争论。教会也召开了几次重要的大公会议,确立了正统信仰的内容。政教合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教会渐趋腐化,修道主义于是应运而起。公元四世纪后半期,罗马帝国开始遭受蛮族的入侵,至终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当这些蛮族人占据了罗马帝国西部的各省时,教会担负起了向这些蛮族人传福音和教育他们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教会加强了主教制度,罗马主教的权力也日趋增长;罗马天主教教皇制度也逐渐形成。

一.历史背景

·         基督教国教化

1.       米兰诏谕

早期的罗马帝国实行的是元首制(principate, 皇帝作为国家元首,与元老院共治国家;对之前的共和体制仍有部分的保留)。但是公元192-284年,罗马帝国早期元首制时代的繁荣和平安告一段落,帝国进入了一个世纪的混乱危机时期;在这第三世纪危机时期,罗马皇帝常频繁更换,更常有人自立为帝,和同时有几位皇帝在位的情况。公元285年,戴克里仙为了保存希罗文化,沿用东方的专制君主制度(despotism)重组了帝国,开始了君主制度。公元284-324年间,罗马帝国东西部各有两帝,一为正职,称奥古斯都,一为副职,称恺撒(正职退位后由副职补上,但这种承继制度在戴克里仙死后无人执行)。以下的表1.1列出了公元284-476年之罗马皇帝。

戴克里仙(Diocletian, 284-286)

 

西部帝国(戴克里仙两分帝国后)

东部帝国(戴克里仙两分帝国后)

 

马克西米安(Maximian, 286-305)

戴克里仙(Diocletian, 286-305)

 

君士坦提乌斯一世(Constantius I, 305-306)

加利流(Galerius, 305-311)

 

 

 

赛维鲁二世(Severus II, 306-307)

马克森狄(Maxentius, 306-312)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 The Great, 307-337)

马克西米安(Maximian returned, 307-308)

李锡尼(Licinius, 308-324)

 

 

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 Daia, 310-313)

 

 

 

 

 

重新统一之帝国(当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后统一)

 

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 337-340)

君士坦斯一世(Constans, 337-350)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 337-361

 

 

 

 

犹利安(叛道者)(Julian, 360-363)

 

 

约维安(Jovian, 363-364)

 

西部帝国(约维安死后)

东部帝国(约维安死后)

 

瓦伦丁年(Valentinian, 364-375)

瓦伦斯(Valens, 364-378)

 

格拉蒂安(Gratian, 367-383)

 

瓦伦丁年二世(Valentinian II, 375-392)

狄奥多西(Theodosius, 379-395)

(重新统一帝国)

欧根尼乌斯(Eugenius, 392-394)

 

何挪留(Honorius, 395-423)

阿卡狄奥斯(Arcadius, 395-408)

 

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 408-450)

约翰尼斯(Joannes, 423-425)

 

瓦伦丁年三世(Valentinian III, 425-455)

马尔基安(Marcian, 450-457)

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Petronius Maximus, 455)

 

阿维图斯(Avitus, 455-456)

 

墨乔里安(Majorian, 457-461)

利奥一世(Leo, 457-474)

 

塞维鲁三世(Severus III, 461-465)

 

安特米乌斯(Anthemius, 467-472)

 

奥利布里乌斯(Alybrius, 472)

 

格利赛里乌斯(Glycerius, 473-474)

 

尼波斯(Julius Nepos, 474-475)

芝诺(Zeno, 474-476)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 475-476)

 

               

 

1.1. 公元284-476年之罗马皇帝

公元306年,不列颠的罗马军队拥立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为帝,于是他接管了不列颠、高卢及西班牙。马克森狄(Maxentius)则管义大利与北非。但他觊觎统管整个罗马帝国的西部,渐渐公开地与君士坦丁敌对,君士坦丁乃决定先采取行动;在马克森狄备战之前,君士坦丁带着四千军人进攻义大利,到距离罗马北边十哩的萨克沙卢拉(Saxa Rubra),两军相遇。在罗马和马克森狄军队之间隔着台伯河(Tiber River),有米尔维桥(Milvian Bridge)跨越其上。马克森狄的军队不但三倍于君士坦丁,而且有皇家术队及罗马军队中最优秀的军人。

  君土坦丁发现自己正处于险境,他深深感到需要超自然的帮助。据传说,战争前一夜,君士坦丁看见西沉的日头之上有一十架,写着光耀的希腊文Hoc Signo Vinces,意思是“靠这记号,就必得胜”(In this sign conquer.) 。又有传说,君士坦丁在梦中被指示以(χρ)为记号征战就必胜。当他因不解其意而冥思苦想时,其部下的一位基督徒士兵解释说这记号是“基督”的希腊语头两个字母的组合(Christos),所以当以基督的名征战。君士坦丁非常赞同此解,于是在士兵的头盔和盾牌上都饰以(χρ)的记号。

  第二天是公元3121028日,两军交接,引起一场可怕的战争,皇家术队勇猛如狮,他们从不退缩,但在这次战役中却大败,马克森狄全军覆没,他本人在过河逃命时不慎坠河,淹死在台伯河中。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与在罗马帝国东部共治的李锡尼(Licinius,后被迫退位)下达米兰诏谕(Edict of Milan),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并宣告良心的绝对自由,允许基督徒往罗马帝国内和其它宗教一样,可以享受法律前平等的地位。米兰诏谕的重点是在罗马帝国里正式宣布愿意容忍接纳基督教,不再以她作为一个逼迫的对象。它并没有使到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接下来的几年中,君士坦丁又下达了几道诏谕,这些诏谕将被没收的教会财产还给教会;君士坦丁还给教会大量津贴;圣职人员可以免于某些公民义务;禁止占卜;禁止百姓在星期日工作,并定星期日为安息和敬拜的圣日。此外,君士坦丁还在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伯利恒等地兴建宏伟的教堂。君士坦丁的私生活仍有许多缺点,他在临死前不久才受洗。

2.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君士坦丁出于军事和政治上的考虑,于公元330年建立君士坦丁堡,并且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那里。君士坦丁堡建都后,帝国其它的文化、经济方面的活动,就逐渐的转移到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也一样,由于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参加聚会,许多的教会领袖就经常去那儿,甚至聚在那儿,慢慢的君士坦丁堡就形成了教会领导核心。这一举动使得帝国东西方的分界越发明显。在罗马帝国里,由于西方仍然是以罗马为中心,可是在东方却是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这个局面形成了教会领导核心的分裂,甚至使得后来东西方教会在1054年分裂。与此同时,当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亡国后,君士坦丁堡也成为了保存希腊罗马文化的所在。

君士坦丁大帝死后,国分为三给他的继承人。君士坦丁之子们继续给教会好处,甚至反过来下达诏谕,禁止异教祭司仪式和到异教庙宇参拜。其中只有公元361年,君士坦丁的侄子犹利安(Julian)即位为罗马皇帝,他自幼在基督教熏陶下长大,但心中仍信异教。即位后即宣称自己的异教信仰,罗马帝国再度有一位异教皇帝。由于他背叛基督教,而被称为“叛道者犹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他曾发动一些对基督徒的逼迫,但他对基督教主要的攻击是用笔写下他尖刻的讥讽和嘲弄。他竭尽全力欲恢复异教信仰,却惨遭失败,异教寺庙仍然毁弃,异教祭坛荒废;异教已难死灰复燃。幸好犹利安在位时间很短,公元363年,米兰诏谕后整整五十年,叛道者犹利安在波斯之战中被致命的一箭伤及大腿,从马上摔下来。据传说,这位皇帝于临终时,用手抓起一把从伤口喷出的鲜血,洒向天空,喊着说:“加利利人哪,最后还是你赢了!”

狄奥多西皇帝(Theodosius)重新统一帝国。他是最后一位同时统治罗马帝国东西方的皇帝(尽管在表1.1中也列有帝国东方的同时执政者)公元380381年,狄奥多西下达诏谕,使得基督教真正成为了罗马帝国独一的国教。他在临终前,把罗马帝国分给他的两个儿子,至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首都为罗马)及东罗马帝国(首都为君士坦丁堡)

3.       政教关系

基督教成为国教,带来了以下一些好的地方:

(1). 整个罗马帝国的公民都受到真道的教化熏陶,就算其中有很多没有真心悔改,他们也渐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基督教的道德标准。

(2). 基督教直接而有力地影响了罗马帝国的法制。罗马帝国的法律一直以来都不重视个人生命的价值,基督教却将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性注入罗马的法制中。人的价值不只限于罗马公民,更包括奴隶、外族及蛮夷;同时,女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纳妾的恶习受到遏止。奴隶制虽然没有立刻被废除,但因为基督徒为爱心的缘故释放奴隶及买赎奴隶,使奴隶制度瓦解。因为基督徒极力的反对,残酷的比武赛车受到禁止,人不再像野兽一样互相撕咬。

(3). 基督教的伦理及宇宙人生观慢慢的渗入整个文化体系中;本来面临崩溃的罗马文化因基督教注入的生命力,得以更新和发展,欧洲亦因此没有因罗马文化的全面崩溃而进入混乱的状态中;反而,一种新的文化渐渐孕育出来,以后在欧洲开出灿烂的花果。

但与此同时,米兰诏谕开始了政府对教会事务的介入和干涉,这样的政教合一带来了很多的弊端。一些明显的弊端如下:

(1). 政府在给予教会职位,保护,和资助的同时,也要求干预教会属灵和神学上的事务。例如君士坦丁在尼西亚会议上对教会争论的仲裁。

(2). 教会也开始迫害异教徒。

(3). 世界侵入教会,教会渐趋腐化。由于米兰诏谕,作基督徒不但不再蒙羞,反而是一种殊荣;基督徒之名可以带来许多物质上的好处,基督徒之名也成为政治、军事、社会界获得升迁的护照;因此,成千上万的异教徒涌进了教会,他们当中很多人只是挂名的基督徒。这样,教会在“量”上的得着,变成在“质”上的损失。于是,米兰诏谕为教会打开了水闸,属世的腐败潮流,通过这个闸门,冲进了教会。

(4). 许多不合圣经的教义及活动在教会生根。第五世纪末期,下列不合圣经的教义及活动已在教会生根:为死人祷告;相信炼狱(即人死以后灵魂须在此处炼净,才得进天堂〕;四十天大斋期;认为圣餐是一种献祭,必须由祭司主持;圣品阶级及平信徒阶级分明;敬拜殉道者及圣徒,尤其是敬拜马利亚;烧香烛向圣徒致敬;崇拜殉道者及圣徒遗物;迷信遗物有奇异能力;在教会中设置图片、偶像、祭坛;圣职人员穿着 华丽的法衣;崇拜仪式日趋繁复华丽;讲道越来越少;圣地朝拜;修道主义;世俗化;以及逼迫异端及异教徒。

关于教会腐化的原因,我们有如下一些分析:

(1). 基督徒本身------每一个基督徒是圣徒,也是罪人。就算重生了,罪人的本性仍然会使他有犯罪和犯错的倾向。

(2). 初期教会对旧约和基督及使徒教导的无知及误解 ------ 圣经固然是一本平易的书,但它也是神的话,所以也是深奥的。教会花了数世纪之久才研读出圣经的真义,而这项工程到现在还没有完工。

(3). 异教的环境 ------- 异教早已存在了好几世纪,其思想已渗透了生活的每个层面,当君士坦丁大帝给与基督徒信仰自由,又多方恩宠教会之后,成千上万的异教徒涌进教会,成为挂名的基督徒,世俗潮流吞噬了教会,汹涌的来势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异教徒们喧嚣地要成为基督徒,教会尚无能力充份让他们了解信仰内容,他们便把异教思想和做法带进了教会。因此,教会全面得胜异教之时,也成为教会受异教影响最危险之时。异教信仰有他们的献祭、祭司和祭坛。过不久,教会也有了献祭、祭司和祭擅;异教信仰有数不清的神及神像,过不久,殉道者和圣徒成为基督徒敬拜的神,同时基督和马利亚的像也出现在教会中;异教信仰有许多迷信之事,过不久,这种迷信转移到十字架的碎片、圣徒和殉道者的遗物上,例如:一些骨头、一束头发或衣服的残片等,无怪乎罗马皇帝叛道者犹利安称基督徒为“拜骨头的人”;许多异教信仰的地方都有僧侣,过不久,基督徒也开始有修道士及修女。

·         蛮族入侵

蛮族入侵(Invasion of Barbarians)是指发生在公元300700之间欧洲大陆由匈奴人(Huns)侵略所触发的一种连环的民族迁徙运动。这时代标志着欧洲西亚一带的中世纪的开始。迁移的民族包括东哥特人(Ostrogoths)西哥特人(Visigoths)汪达尔人(Vandals)勃艮第人(Burgundians)伦巴底人(Lombards)法兰克人(Franks)和其他日尔曼(German)斯拉夫(Slav)民族。下面的表1.2简要的介绍了这些蛮族的一些情况。

 

蛮族名称

简要介绍

日耳曼人(Germans)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会)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公元前2千年到约公元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日耳曼人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民族大迁徙后从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日耳曼人后裔。许多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东哥德人(Ostrogoths)

哥德人的一个分支,公元3世纪时曾在黑海北边建立一个帝国。5世纪末在意大利建立东哥德王国。东哥德人自波罗的海地区向南扩张,建起一个其幅员由顿河聂斯特河(在今乌克兰南部)的大帝国。在4世纪时期,臻于鼎盛。被匈奴人征服(约370年)后,一些东哥德人沿顿河(约450年?)定居。东哥德人在狄奥多里克领导下入侵意大利493狄奥多里克称意大利王。东罗马帝国皇帝犹斯丁年一世与东哥德人在意大利交战达二十年(约535年?-554年)。此后东哥德人即不复以一个民族存在于世。

而有一部份的东哥德人迁移至克里米亚半岛,所使用的语言形成了克里米亚哥德语,但是约十六世纪末其语言消亡,现代居住当地的东哥德人已经属于斯拉夫化的德国人

西哥德人(Visigoths)

是东日耳曼部落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另一个分支是东哥德人。在民族大迁移时期,是摧毁罗马帝国的众多蛮族中的一个。公元4世纪西哥德人兴起于巴尔干地区,后加入对罗马帝国的战争。410在首领阿拉利率领下攻陷并洗劫罗马。

西哥德人后定居于高卢南部,成为罗马帝国的盟友。随后建立西哥德王国,统治法国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公元589年,皈依基督教

汪达尔人(Vandals)

是古代一个来自日尔曼东部的民族,在民族大迁徙中占领今北非突尼斯一带,建立了一系列的领地。公元445,他们从海上出发无情地劫掠了罗马。此即英文中“破坏”(vandalism)一词由来。汪达尔人的名字可能来源于西班牙的省份“安达路西亚”(Andalucía),汪达尔人在入侵北非前曾在那里居住。

勃艮第人(Burgundians)

属于东日耳曼民族的部落,可能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居到丹麦勃恩霍姆岛,勃恩霍姆岛在古丹麦语中称为勃艮第霍姆,就是勃艮第岛,然后又向欧洲大陆迁徙,古代关于维京人的诗歌说他们是从“勃艮第”来的,因此被称为勃艮第人。

伦巴底人(Lombards)

日尔曼人的一支,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今日瑞典南部)。经过约4个世纪的民族迁徙,伦巴底人最后到达并占据了亚平宁半岛(今日意大利)的北部。

法兰克人

(Franks)

法兰克人是对历史上居住在莱因河北部法兰西亚(Francia)地区的日耳曼人部落的总称。

斯拉夫人

(Slavs)

斯拉夫人是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于公元1世纪时开始向外迁徙,至公元6世纪时期居地已经遍布东欧以及俄罗斯地区,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是欧洲民族语言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1.2. 一些蛮族之简要介绍

蛮族入侵史

在莱茵河(Rhine River)以东、多瑙河(Danube River)以北住着日耳曼部落(Germans),更北则是蒙古种匈奴人(Huns)。匈奴人常逼迫日耳曼各部落。日耳曼人已是蛮族,但匈奴人更加野蛮,是一群面目可憎、秉性凶悍的骑兵。日耳曼人中的西哥德人(Visigoths),因怕匈奴人而于公元376年越过多瑙河入侵罗马帝国。过不久,东哥德人(Ostrogoths)也加入了阵营。罗马皇帝瓦伦斯(Valens)于公元378年在亚得良堡(Adrianople)与他们交战,结果全军覆没,瓦伦斯被杀;他的继承人狄奥多西(Theodosius)是位能干的政治家兼军事家,终于制服了入侵的哥德人,此后蛮族才离开罗马帝国东部,使罗马帝国可以在东方(或称拜占庭, Byzantium)继续存留,直到中世纪结束。

哥德人(Goths)在东部打了败仗,就联合其它日耳曼部族攻打帝国的西方。虽然这时西罗马帝国正趋衰亡,却仍具威力,蛮族先后花了一百年才将西罗马征服——西哥德人于公元376年越过多瑙河,而西罗马亡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痛苦与混乱中渡过最后一百年,就在这黑暗时期中,伟大的教会领袖安波罗修(Ambrose, ca. 337-397)、耶柔米(Jerome, 347-420)、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等人均在世。

  公元410年,西哥德人在阿拉利(Alaric)领导下掠夺罗马城,六天六夜之久,蛮族扫荡罗马城,街道立时成为血河,皇帝的宫室、贵族的住宅、高级家俱、贵重器皿、珠宝、丝绸、挂饰、珍藏,均遭洗劫;这个抢夺了全世界的大城,如今自己也被抢夺。

汪达尔人(Vandals)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后,于公元455年越过地中海,来到罗马,成为第二批掠夺罗马城的蛮族。

  在这同时,匈奴人在长时间压迫日耳曼部族后,终于在迦隆之战(Battle of Chalons)遭到败绩,他们的领袖阿提拉(Attila)转而进攻罗马城,教皇利奥一世(Leo I)出面求情,总算保全了罗马城。

  最后蛮族战胜了罗马帝国的西部各省,包括意大利、北非、西班牙、高卢、荷兰和不列颠。以下的图1.1画出了当时蛮族入侵的一些路线。

invasions_of_the_roman_empire_1.png

1.1.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虽亡,基督教会却仍屹立,许多蛮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并且尊敬罗马主教,当罗马皇帝不能保全罗马城时,罗马主教却救了她,以至教会地位因主教的成功而得以坚固。

·         欧洲基督化

蛮族入侵后的人口分布

蛮族入侵之后,罗马帝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如下。罗马帝国东部是未被征服的地方,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与埃及,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帝国之中只有少数异教徒,皇帝及大部份百姓至少在名义上是基督徒。他们在文化及艺术方面非常进步,希腊人在未信主以前已经写了很多书,信主以后,他们又着了不少伟大的书,这些文化宝藏,于中世纪时代,一直被保存在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各省的人口分布情形如下:

意大利省原为许多部落盘据之地,自从罗马帝国征服意大利后,这些部落居民都成为罗马公民,他们学习罗马的文字拉丁文,而且大部份人接受了基督教。蛮族入侵意大利后,东哥德人定居在意大利省,并与当地百姓同住。事实上,由于多年前乌斐拉(Ulfilas)的宣教工作,东、西哥德人于入侵罗马帝国前已经接受基督教信仰,乌斐拉后来被立为主教,他将大部份圣经译成哥德文。

高卢南部及西班牙北部的一半,则被西哥德人占据,他们也接受了基督教。

除了东、西哥德人,尚有其它日耳曼部族参与入侵罗马的行动。勃艮第人住在高卢东边,汪达尔人住在西班牙南部及非洲北部,这两族人都是基督徒,但他们与哥德人,属亚流派(Arian)的信仰。

高卢北边及不列颠地区的情形,就完全不同:法兰克人住在高卢北部、比利时与荷兰南部,弗立斯兰人(Frisians)住在荷兰西北,撒克逊人(Saxons)在荷兰东部,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则征服了不列颠,这些民族均为异教徒。

此外,尚有一些民族住在罗马帝国版图以外的地区:塞尔特人(Celts)住在爱尔兰,斯堪的纳维亚人(Scandinavians)分布在今天的丹麦、挪威和瑞典;许多日耳曼族住在莱茵河东;更东边至苏俄一带也有一些部族。这数百万分散在广大地区的种族,全部是异教信徒。

教会面对双重使命

教会站在中世纪的门槛前,面对这样一个野蛮的异教世界,肩负着双重的使命:

(1). 把福音介绍给这些人。

(2). 教育这些人。

第一个归信基督,接受正统信仰的日耳曼部族是法兰克人。法兰克国王克洛维(Clovis) 在一次激烈战争中,他看到十架显在天空,他发誓如果此役得胜就做基督徒,打完胜仗后,他和三千名部属同时于公元496年圣诞节受了洗。克洛维领导法兰克人扩张势力至全高卢省,从此高卢被称为法国。

过去都是个人接受基督,从这时候起,只要一个国王信主,整族人都同时信主。法兰克人所信的是根据尼西亚信经的正统基督教信仰,因此从起步开始,他们就与罗马天主教会完全一致。其它日耳曼部落所接受的则是异端的亚流派信仰。法兰克人接受正统信仰,对后来教会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与影响,二百多年后,就彰显出来。

二.大公会议

在教会历史中,有两个神学辩论和信条发展的重要时期。较近的一个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复原教(或称为抗罗宗或新教)的许多重要的教义在那时形成。更早的一个时期就是在公元325-451年间,那时教会举行了几次的大公会议解决了一些基本教义上重要的争论;也产生了正统信仰的几份伟大的信经。所谓的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 or universal council),乃是指着有各地区代表出席的大会议。在开会时,各地区教会的领袖聚在一起,共同研讨重要问题,周密思考,慎重发言,获致结论,以解决当时主要的神学上的争论。

早期教会一共有七次主要的大公会议,其中四次在公元325-451年间。公元313年米兰诏谕标志着教会受逼迫时代的结束,教会于是有机会聚集探讨一些神学主题了;此时的罗马政府,为了实现更合一的统治,也希望教会有合一的信条,因此也给予召开大公会议不少支持。因为帝国东方的教会更注重教义上的争辩,这四次大公会议都在帝国东部召开,与会的也主要是东部的教会领袖。这四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关于三位一体,基督神人二性,以及人的本性及救恩;主要针对的异端如下:亚流派(Arianism),马其顿纽派(Macedonianism),亚波伦那流派(Apollinarianism),涅斯多留派(Nestorianism),优提克斯派(Eutychianism),伯拉纠派(Pelagianism)。下面的表2.1简要介绍了这些异端(注:作为比较,半伯拉纠派(Semi-Pelagianism)也被列在表中,尽管它是在公元6世纪是才正式被定为异端)

 

议题

异端名称

倡导人

主要教导

三位一体

亚流派(Arianism)

亚历山大的亚流(Arius, ca. 250-336)

亚流担心如果圣子与圣父同样有完全的神性,那就变成了两位神,基督教信仰就会异教信仰的错谬里。于是他教导信徒圣子基督虽然像神,但他并不全然是神;基督乃是被造者中的首先与最高者,他并不是永恒的,他与圣父并不同质。

马其顿纽派(Macedonianism)

君士坦丁堡主教马其顿纽(Macedonius, being bishop btw ca. 341 and 360)

马其顿纽对圣灵论作一新奇的解释。他宣称圣灵的地位为最低等,比圣子还次一层。

基督神人二性

亚波伦那流派

(Apollinarianism)

老底嘉主教亚波伦那流(Apollinarius, ca. 310-390)

亚波伦那流因异常愤恨亚流贬抑耶稣的神性,所以他强调耶稣的神性而趋向极端贬低了耶稣的人性。这派强调耶稣有人的体与魂却没有灵;因此他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他只有身体的名义而无身体的实质。这一派的理论也称为“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

涅斯多留派(Nestorianism)

前安提阿修道院院长,君士坦丁堡主教涅斯多留(Nestorius, ca. 381-452)

涅斯多留任君士坦丁堡主教时(ca. 428-431),极力反对亚波伦那流派的“基督一性论”,强调耶稣同时有截然不相干的神人二性(并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教导认为耶稣在马利亚腹中时并不是道成肉身的神;马利亚只生了耶稣人性的部分。所以他宣称基督不是神,而是披戴神者(God-bearer)(注:涅斯多留派的教导后来由阿罗本(Alopen)在公元635年传入中国,称为景教。)

优提克斯派(Eutychianism)

君士坦丁堡的优提克斯(Eutyches, ca. 380-456)

当涅斯多留派开始昌盛时,君士坦丁堡的教会领袖优提克斯起来反击,主张基督在道成肉身后,神性和人性融合成为只有一性---神性。这一派导致了对基督的人性的否认。这一派的理论也是一种“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

人的本性及救恩

伯拉纠派(Pelagianism)

英国修道士伯拉纠(Pelagius, ca. 360-420)

在罗马帝国西部,主要的争论不在形而上的神学辩论上,而在更实际的问题上。伯拉纠主张婴孩无原罪之说;亚当犯罪只影响他个人而已,人并没有从亚当继承罪。这一派的教导认为人变坏是因为从周围的环境学坏的。本质上,这一派认为人性本是中性的,可以有能力产生信仰,凭着自己的力量到达天堂,而不需靠神的恩典。这样,人不必倚靠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而只需凭自己的能力模仿基督的生活即可在神前称义。

半伯拉纠派(Semi-Pelagianism)

马赛港(Marseilles)的卡西安(Cassian, ca. 360-435)

卡西安并没有否认原罪以及其对人的灵魂和意志的影响。但是他教导人虽有罪性但非完全堕落;人可与神合作实现对人的救赎。这一派认为,人能通过其自由的意志努力寻求迈向被上帝救赎第一步,然后依靠神的恩赐与神合作,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持信仰。这就意味着,人能否被救赎依靠的是上帝的恩赐,而上帝的恩赐对于维持信仰却不是必须的。这一派否认预定论。(这派在奥朗日会议(Synod of Orange, 529)中被定为异端。)

2.1. 大公会议时期的一些主要的异端

下面的表2.2概括了公元325-451年间四次的大公会议,其主要议题及所针对的异端。

大公会议

年代

主要议题

主要针对的异端

尼西亚会议(Nicaea)

325

基督具神性

亚流派(Arianism)

君士坦丁堡会议(Constantinople)

381

圣灵具神性

(现在所读的“尼西亚信经”写成)

亚流派,亚波伦那流派(Apollinarianism),马其顿纽派(Macedonianism)

以弗所会议

(Ephesus)

431

基督的人性与神性

人类全然堕落

涅斯多留派(Nestorianism)

伯拉纠派(Pelagianism)

迦克墩会议(Chalcedon)

451

基督的人性与神性

(“迦克墩信经”)

优提克斯派(Eutychianism)

2.2. 公元325-451年间的四次大公会议

以下让我们稍为详细的介绍这四次会议的一些背景和内容。

·         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aea, 325AD)

三百年来,最令教会困惑的问题是:到底圣子基督是否和圣父完全一样,具有神性?在罗马帝国西部,因有早期教父特土良提出和坚持三位一体的真理,这不成为一个大的问题。但在帝国东部,这却是一个炙热的主题。

约在公元318年,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主教亚历山大对他的长老们讲了一篇道,题目是关于“三位一体的大奥秘”(The Great Mystery of the Trinity in Unity)。其中的一位长老亚流(Arius, ca. 250-336)对这篇讲道提出异议;他担心如果圣子与圣父同样有完全的神性,那就变成了两位神,基督教信仰就会异教信仰的错谬里。于是他教导信徒圣子基督虽然像神,但他并不全然是神;基督乃是被造者中的首先与最高者,他并不是永恒的,他与圣父的本体并不相同。这样,亚流将圣子和圣父分割开,破坏了基督是上帝的启示和人的救赎主的地位。亚流及其理论在教会中造成分裂,他的理论被亚历山大的主教定为异端,但后来却因他的口才与政治长才,得蒙亚历山大城之外地区的支持,而造成两派的对立。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深恐教会会因此分裂,于是在325年尼西亚这个地方召开会议,深盼在神学观点上取得共识。会议约有三百位主教参加,除了少数几位来自西方教会之外,其余皆是说希腊语的东方教会代表。与会的除了亚流派,还有以亚他那修(Athanasius, ca. 296-373,他坚持基督与父神本体相同,被称为“正统信仰之父”)为代表的亚历山大的正统派,以及由著名的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Eusebius, ca. 260-340)所领导的中间派。最后,优西比乌结合了亚流和亚他那修的观点,提出了一个较中和的看法认为基督并不是被造的,而是父神在永恒中所生的,基督与父本体相似(like,注意这和亚他那修所提出的本体相同是不一样的)。优西比乌的观点成为后来“尼西亚信经”的基础,不同点是“尼西亚信经”坚持圣子和圣父是本体相同的。

·         君士坦丁堡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381AD)

在尼西亚会议中,正统信仰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是,亚流派不甘自己的失败,在公元325-361年间,亚流派有几次反过来在皇帝和皇室的支持下胜过正统派。最终,正统派在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取得完全胜利。

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主教马其顿纽(Macedonius, 于约公元341-360年间为主教) 认为圣灵是“使者和仆人”,与天使为同等地位。他宣称圣灵的地位为最低等,比圣父圣子低一层。这样的观点否认了圣灵的神性。马其顿纽的观点在君士坦丁堡会议上被定为异端。

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真理得到确立后,一个新的神学问题出现了:关于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关系。在正统信仰确立之前,神学家们主要分为两派:以亚历山大派为主的一派强调基督的神性,以安提阿派为主的一派强调基督的人性。当时,老底嘉(Laodicea)主教亚波伦那流(Apollinarius,  ca. 310-390)因异常愤恨亚流贬抑耶稣的神性,所以他在约六十岁时提出:耶稣有人的体与魂却没有灵,因此他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他只有身体的名义而无身体的实质。亚波伦那流因强调耶稣的神性而趋向极端而贬低了耶稣的人性。这派在君士坦丁堡会议上也被定为异端。

亚他那修死后,为正统信仰而奋斗的领导责任落在三个人身上,他们被誉为“加帕多家三杰”。三位均来自小亚细亚的加帕多家省,是初期教会的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该撒利亚的巴西流(Basi1 of  Caesarea),拿先斯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和女撒的贵格利(Gregory  of  Nyssa),这三位弟兄为了护卫圣经的正确教导,不顾一切、勇敢地坚定奋斗。

面对上述的挑战和需要,早期教会在公元381年于君士坦丁堡召开了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中,除再度确定尼西亚会议的决定外,更宣告了“圣灵具有神性”的信仰。“三位一体”的正统信仰正式确立。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尼西亚信经”基本上是在那时成型的(除了有关圣灵也是“从子出来”的片语是后来在公元六世纪时加入的)。尼西亚信经的内容如下:

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

他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女马利亚成肉身,而为人。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

照圣经第三天复活;

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

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他曾藉众先知说话。

我信独一种圣大公使徒的教会;

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

我望死人复活;

并来世生命。
  

·         以弗所会议(Council of Ephesus, 431AD)

上述会议仍然没有充份表达教会对基督位格的了解。根据圣经的启示,基督不但是神,他也是完全的人。为了拯救世人,基督必须有“完全的人性”,这一点和他有“完全的神性”同样重要。关于基督神人二性的讨论成为接下来大公会议的焦点。

君士坦丁堡主教涅斯多留(Nestorius, ca. 381-452,于约428-431年间任主教)反对亚波伦那流派观点。涅斯多留抨击当时对“马利亚是上帝之母”的称号。他指出耶稣本身是同时拥有神性和人性的,马利亚所抚养的只是人性上的那一位耶稣,虽然他同时带有神性,可是神性这方面,其实并不需要马利亚照顾。他强调耶稣同时有截然不相干的神人二性(并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教导认为耶稣在马利亚腹中时并不是道成肉身的神;马利亚只生了耶稣人性的部分。所以他宣称基督不是神,而是披戴神者(God-bearer)

涅斯多留把耶稣的神性与人性分隔开来,可能产生如下的困惑:例如耶稣在撒玛利亚的肚子饿了并不是真正的饿了,因为他的神性使到他不饿。所以一方面当耶稣在人性上需要吃东西的时候,他另外马上有一个矛盾的特性跑出来,就是他的神性使到他不需要吃东西。这样耶稣的一生就经常在人性与神性的矛盾里面挣扎了。而且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时的痛苦只是人性上的伪装,因为神性是不会被那个钉子所带来的痛苦所影响的。这样耶稣的死就不是真实的受苦了。因此,涅斯多留派在公元431年的以弗所会议中被定为异端。涅斯多留的跟随者们后来被赶逐到了波斯,印度,更于公元635年由阿罗本(Alopen)传入中国唐朝,称为景教。

在罗马帝国西部,主要的争论不在形而上的神学辩论上,而在更实际的问题上:如人的本性及人如何获得救恩。当时有一位不列颠的修道士伯拉纠(Pelagius, ca. 360-420)于约公元400年来到罗马城,宣传他的思想。他相信婴孩并无原罪;亚当犯罪只影响他个人而已,人并没有从亚当继承罪。这一派的教导认为人变坏是因为从周围的环境学坏的。本质上,这一派认为人性本是中性的,可以有能力产生信仰;人只需凭着自己的力量,凭自己的能力模仿基督的生活就可到达天堂,而不需靠神的恩典。这一派的观点遭到希坡(Hippo)主教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的强烈反对。奥古斯丁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深深的知道,自从亚当犯罪后,人类都受到罪的束缚而全然堕落了;人完全没有能力救赎自己;救恩乃是出自神的恩典和拣选,在基督里赐给人的。伯拉纠的观点在以弗所会议中被定为异端。但是,当时奥古斯丁的观点也并未被教会完全接受,马赛港(Marseilles)的修道士约翰·卡西安(John Cassian, ca. 360-435)因担心奥古斯丁的有关拣选和不可抗拒的恩典的教导会引发道德上的不负责任,提出了半伯拉纠主义的思想(参表2.2);半伯拉纠派在公元529年的奥朗日会议(Synod of Orange)中被定为异端。

·         迦克墩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 451AD)

当涅斯多留派开始昌盛时,君士坦丁堡的教会领袖优提克斯(Eutyches, ca. 380-456)起来反击。他宣称基督只有一个位格,并且基督在道成肉身后,神性和人性融合成为只有一性---神性;因为他的人性已被神性盖过,就如同一滴醋落入在大海里而消逝一般。这一派的理论是一种“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它否认基督具有真实的人性。

当时的罗马教皇利奥一世(Leo I,公元440-461年间为主教)写了一封长信来驳斥优提克斯派,这封书信称为“大卷”(Tome)罗马皇帝马尔基安(Marcian396-457)在尼西亚附近的迦克墩召开了第四次大公会议,参加的有来自东方教会的主教500人及教皇代表数位。起初大家一致通过接纳“尼西亚信经”,利奥的“大卷”等,为基督论的正统,并无意重新制定信经。但是马尔基安及政府的代表认为若不重新清楚的诠释基督论,则不足以解决教会的纷争,极力要求重定信仰告白,于是会议决定制定“迦克墩信经”。迦克墩信经的内容如下:

迦克墩信经(Chalcedonian Creed)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教人宣认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
  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
  按神性说,他与父同体,按人性说,他与我们同体,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
  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性说,在挽近时日,为求拯救我们,由上帝之母,童女马利亚所生;
  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
  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性格,一个实质之内,而并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却是同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
  正如众先知论到他自始所宣讲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

迦克墩信经的重点有二:

(1). 它极力维护基督单一位格的完整。

(2). 它全然强调基督神人二性的分别。基督从神性而言与父神同质,但就他的人性而言,他与人类同质,而此二性是“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的,并且此二性是存在于一位格之内。

迦克墩信经并未解释基督神人二性的奇特性,但是它制定了一正统的模范,并显出救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基督是神也是人:因此,此信经成为基督论正统的准则。

·         其他的大公会议

东正教,天主教和复原教所公认的共有七次大公会议。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四次之外,另外三次如下:

(1).  君士坦丁堡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I, 553AD):主要对付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

(2).  君士坦丁堡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II, 680AD):主要对付基督一志论(Monotheletism)。大会确认了基督同时有人的意志和神的意志;这两者乃是和谐合一地存在。

(3). 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aea II, 787AD):主要对付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大会宣布圣像为可接受的敬拜上的辅助,谴责圣像破坏者(Iconoclast)

·         亚他那修信经(Athanasian Creed)

最后我们介绍另一份广为使用的信经 --- 亚他那修信经。此信经与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一起并称为正统信仰最重要的三信经。亚他那修信经是以诗体写成的,可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以三位一体为主题,是依据奥古斯丁的神学写成;第二部份则强调基督的神人二性,道成肉身及救赎。亚他那修信经的内容如下:

亚他那修信经

凡人欲得救,首先当持守大公教会信仰。
此信仰,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远沉沦。
大公教会信仰即!我等敬拜一体三位,而三位一体之神,
其位不紊,其体不分。
父一位,子一位,圣灵亦一位。
然而父子圣灵同一神性,同一荣耀,亦同一永恒之尊严。
父如何,子如何,圣灵亦如何。
父不受造,子不受造,圣灵亦不受造。
父无限,子无限,圣灵亦无限。
父永恒,子永恒,圣灵亦永恒。
非三永恒者,乃一永恒者。
亦非三不受造者,非三无限者,乃一不受造者,一无限者。
如是,父全能,子全能,圣灵亦全能。
然而,非三全能者,乃一全能者。
如是,父是神,子是神,圣灵亦是神。
然而,非三神,乃一神。
如是,父是主,子是主,圣灵亦是主。
然而,非三主,乃一主。
依基督真道,我等不得不认三位均为神,均为主。
依大公教,我等亦不得谓神有三,亦不得谓主有三。
父非由谁作成:既非受造,亦非受生。
子独由于父:非作成,亦非受造;而为受生。
圣灵由于父与子:既非作成,亦非受造,亦非受生;而为发出。
如是,有一父,非三父,有一子,非三子,有一圣灵,非三圣灵。
且此三位无分先后,无别尊卑。
三位乃均永恒,而同等。
由是如前所言,我等当敬拜一体三位,而三位一体之神。
所以凡欲得救者,必如是而思三位一体之神。
再者,为求得永恒救赎,彼亦必笃信我等之主耶稣基督成为人身。
依真正信仰,我等信认神之子我等之主耶稣基督,为神,又为人。
其为神,与圣父同体,受生于诸世界之先;其为人,与其母同体,诞生于此世界。
全神,亦全人,具有理性之灵,血肉之身。
依其为神,与父同等,依其为人,少逊于父。
彼虽为神,亦为人,然非为二,乃为一基督。
彼为一,非由于变神为血肉,乃由于使其人性进入于神。
合为一;非由二性相混,乃由位格为一。
如灵与身成为一人,神与人成为一基督。

 

参考文献:

[1].        E.E. Cairns. 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2].        Chin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Eds. 教会工人培训手册. Chin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3].        E. Ferguson.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From Christ to Pre-Reformation. Zondervan, 2005.

[4].         Historic Heresies. Available at:

http://www.pleaseconvinceme.com/index/Historic_Heresies

[5].        J.N.D. Kelly.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Adam and Charles Black Publishers, 1977. 中译本:早期基督教教义,康来昌译,华神出版社,1984.

[6].        B.K. Kuiper. The Church in History. 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 of U.S.A., 1964. 中译本: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7].        马有藻.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导论.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95.

[8].        清泉. 基督教简史. 中国企业福音管理教育学会. Available at:

http://www.pcchong.com/mydictionary/special/historyofchristianity1.htm

[9].        苏文峰. 影片:世界教会历史. Available at: http://www.fuyin.tv/index.php/content/window/urlid/2206/movid/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