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略山華人基督教會

Calvary Chapel Chinese Fellowship

Homepage 主頁

信仰宣言
Doctrinal Statement

信息
Sermons

主日學
Sunday School

心理輔導
Christian Counseling

團契
Fellowships

聖詩讚美
Praise Music

活動集錦
Activities

最新活動
Latest News

見證與分享
Testimonies


Contact Us

 

主日学课程:教会历史

讲提纲

第三部分:中世纪教会历史上半部(590-1054AD

公元590年大贵格利作罗马教皇,这一年成为了早期教会史和中世纪教会史的分水岭。在本课程中,我们以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宗教改革作为中世纪教会史的结束。有人称中世纪为黑暗时期,因为在那一段时期中文化发展缓慢,并且缺乏象早期的经典文化的影响。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解,中世纪的前五百年或许可以被称为黑暗时期(Dark Ages),但即使在这时期,西欧也不是完全停止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在中世纪时,西欧的教会担任了重要的 承传文化和宗教的功用;教会将福音传给了西欧的 蛮族,使得新兴的国家多成为基督教国家,接过了早期教会传递给它们的福音使命;修道院和修道士们也做出了文化上重要的贡献。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

要了解伊斯兰教,我们首先要知道以下的一些重要的名词:

一些名词:

伊斯兰教(Islam)伊斯兰教(或称“回教”“清真教”)是以可兰经(Qur’an)和圣训(Hadith, or Sunnah)为教导的一神论宗教。“伊斯兰”一词是一个动名词,出自三字母的字根“s-l-m”,源自阿拉伯语动词“Aslama”,意指“接纳、服从、顺从”;因此伊斯兰的意思是接纳和顺从真主。信仰伊斯兰教者要以礼拜真主安拉(Allah)、遵从真主的指示及远离多神教实践。

穆斯林(Muslim, also spelled as Moslem):    也来自同一字根s-l-m,意为“顺从者”;信奉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

穆罕默德(Muhammad, also spelled as Mohammed or Muhammed):    意为“受到赞扬的人”(Praiseworthy)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是亚伯拉罕诸教(Abrahamic Religions)的最后一位先知。此外他还统一了阿拉伯的各部落,并以此奠定了后来阿拉伯帝国的基础。

可兰经(Qur’an, also spelled as Quran or Koran):   此词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诵读”(the recitation)可兰经是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共有301146236节,每一章以一个阿拉伯语词作为名称;其长度约为新约圣经的三分之二。穆斯林认为“可兰经”是真主安拉的语言,通过大天使吉卜利(Jibrael, “圣经”中译为“加百列”Gabriel)传授给穆罕默德。穆斯林认为可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法则。

圣训(Hadith, also spelled as Quran or Koran):   意为“叙述”(the recitation)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录,由后人所编。圣训形成于89世纪,其主要内容是先知对教义、律例、制度、礼仪及日常生活各种问题的意见主张,也包括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伊斯兰传统教法学派皆认为圣训是用来落实“圣行”(Sunnah,  穆罕默德的言行习性)的重要工具。

哈里发(Caliph, or Khalifa):   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是历史上阿拉伯帝国(Caliphate)统治者的称号。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拥有最高权威,管理着庞大的伊斯兰帝国。

·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1.1. 阿拉伯半岛地图

阿拉伯半岛(参图1.1)是一片干旱的土地。因着沙漠和海洋的阻隔,这片土地与周围世界 相对孤立(除了其西北边界之外)。这里不适于人居住,这里的人们必须在岩石,沙漠中,和炙热的太阳下求生存;除了在一些绿洲和水泉附近,农业在这片土地上很难发展。贝都因人(Bedouin)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他们在中古初期占半岛居民的绝大多数,处在水源、牧场公有的原始公社制阶段。逐水草而居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住的是可以随时迁移的帐篷。养驼、养羊、狩猎、劫掠是他们的共同爱好,也是他们的主要职业。在伊斯兰教产生前夕的时期,阿拉伯半岛中部和北部的主要社会特征就是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当时在半岛上也有一些乡村和城市,其中两个主要的城市为麦加(Mecca)和麦地那(Medina)。麦地那是一个繁荣的农业定居地。麦加对其周围部落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阿拉伯人是以实玛利(Ishmael)的后裔,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之子,以撒的同父异母兄弟。阿拉伯人原是异教徒,相信多神、崇拜偶像。在伊斯兰教产生前夕的阿拉伯,各个部落敬拜着他们自己的神;他们认为这些神是他们的保护者,并且这些神的灵是与神圣的树,石头,泉水和井相关联的。在麦加有一个克尔白神殿(Kaaba, 或称天房)这是一座用一块陨石奠基,用黑石建成的方形小庙;这块陨石被奉为神,阿拉伯各部落的一切小神都在它的庇护之下。在克尔白里面摆着360个部落神祗的偶像。除了这些神祗,阿拉伯人还共同相信一位神叫安拉(Allah),但安拉与他们每日的生活并不直接相关,所以并不是他们宗教仪式所拜的对象。所有的阿拉伯部落在一年里会有一次集体到麦加的朝觐。为了能够安心进行朝觐活动,当时的麦加方圆20英里以内的范围禁止任何暴力行为。这种规矩让麦加得以兴旺起来,不仅成为一个朝圣之地,也成为一个贸易重镇。

穆罕默德约于公元570/571年生于麦加城,年轻时是个牧羊人,稍长,成为商人,随着骆驼队到不同国家经商;在旅行中接触到犹太人和基督徒,知道一些他们的信仰。他喜欢隐退到安静的地方默想,在那儿,他宣称从天使吉卜利勒(Jibrail, 在基督教中称为加百列Gabriel)获得启示,而创立了一个新的、错误的宗教,称为伊斯兰教。从公元610632年,穆罕默德声称他不断的得到启示并且口述给上万个跟随他的人,使他们背记下来。他的教导,后来经收集、编写而成“可兰经”,为伊斯兰教徒的圣典。阿拉伯文的神称为“安拉”(Allah),伊斯兰教徒将他们的信仰总结成一句话:“安拉真伟大,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

  穆罕默德起初召到一些信徒,然而麦加城大部份人相信多神,不喜欢他的教导。反对势力非常强大,以致公元622年,他必须带着跟随者逃往麦地那,此次逃亡称为希吉拉(Hijra, also spelled as Hijrah or Hegira)由于这是伊斯兰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以公元622年被定为作为伊斯兰教的元年在麦地那,穆罕默德的教导被广为接受,在许多信徒的支持下,他成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万人穆斯林大军进攻麦加,迫使麦加宣布信仰伊斯兰教。公元631年,来自各地的许多代表团到麦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顺和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领大批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伊斯兰教史上第一次朝觐。同年6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这一讲最后的附录一的表格更详细地列出了穆罕默德一生中一些主要的事件。

·         伊斯兰教的主要教导

伊斯兰教是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一个新的、错误的宗教。伊斯兰教是以可兰经(Qur’an)和圣训(Hadith)为教导的强烈的一神论宗教。穆斯林信仰独一且无与伦比的真主,名曰安拉(Allah);他们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真主。他们认为神是超越理解,不可看见的,因此他们弃绝圣像。可兰经被伊斯兰教信徒视为唯一真神安拉逐字逐句的启示,共有301146236节,长度约为新约圣经的三分之二;其次序按章节由长到短而编排。圣训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录(同伴们转述收集)

穆斯林认为他们的真主派遣了多位先知给人类,包括努哈(Nuh, 挪亚)易卜拉欣(Ibrahim,亚伯拉罕)穆萨(Musa, 摩西)尔撒(Isa, 耶稣)等,但最终讯息是传达给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所谓的封印先知),并载于可兰经;先知们传达的启示凡有冲突的,以最后的先知为准。穆斯林认为阿拉伯原文的可兰经是神最后的启示,翻译成其他语言的可兰经只是可兰经的解释。穆斯林认为易卜拉欣和伊斯玛仪(Ismail, 以实玛利)为了崇拜唯一的安拉重建了麦加的克尔白(因他们认为克尔白最早为亚当所建,反映了天上的房子的影象);他们认为易卜拉欣所献的儿子是伊斯玛仪,而不是以撒(这显然不符合圣经的记载);此外,他们认为易卜拉欣是一位哈尼夫(Hanif),即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之前之一神论者。

伊斯兰教的宗教习俗包括五功(The Five Pillars of Islam)。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个义务;通常在有生之年完成五功者,则可在其名前冠“哈只”(Hajji)词以表明身份。下面的表1.1简要地列出了这五功。

名称

内容

证信(Shahada)

穆斯林要至少一次公开作信仰表白,念清真言

礼拜(Salah)

一日祈祷五次

斋戒(Sawm)

在斋戒月,从日出到日落禁食

天课(Zakat)

捐献作为义务税项,2.5%

朝觐(Hajj)

一生至少一次到麦加朝圣

1.1. 伊斯兰教的五功

·         阿拉伯帝国及其扩张

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在麦地那病逝,由于他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各阿拉伯部落开始了一系列的战争。最后经各派协商,同意由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伯克尔(Abu Bakr,632-634)出任先知在世间的代表,称为哈里发(Caliph,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半岛恢复了统一,阿拉伯人开始了最早的对外扩张。在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一世(Umar, 634-644)时,他首先率领贝都因军队进入叙利亚,击败拜占廷,636攻陷大马士革,两年后进军耶路撒冷地区;继而分兵东西两路,展开全面进攻。东线接连攻破波斯军队防线,占领了伊拉克伊朗大部地区;西线连败拜占廷,占领巴勒斯坦和埃及。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阿凡(Uthman ibn Affan, 644-656)在位时,帝国扩张战争更是势不可挡东线阿拉伯军队夺得呼罗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地西线大军则攻入北非利比亚的昔兰尼加。

正当对外扩张战争势如破竹时,帝国内部发生分裂。以穆罕默德堂弟兼女婿的阿里···(Ali ibn Abi Talib,656-661)为首的哈希姆家族对出身于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出任哈里发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组建起什叶派(Shi’a,约10%穆斯林属此派),与奥斯曼所奉行的逊尼派(Sunni,约90%穆斯林属此派)相对立。穆斯林内部纷争由此开端。公元656年,奥斯曼被刺,阿里继任哈里发。但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Muawiyah I)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双方数次火拼,未分胜负,僵持不下。不久,什叶派内部又出现分裂,部分对阿里不满的下层穆斯林组建了一个军事民主派。661年,该派刺杀阿里,四大哈里发时代结束。

公元661年,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Umayyad Caliphate)。他将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成为了帝国的君主。阿拉伯社会开始进入鼎盛时代。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人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阿拉伯军队侵入中亚,占领喀布尔、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拉子模等广大地区,直至帕米尔高原,与中国唐朝相对峙。另一支东线军队攻入南亚次大陆的北端,占领信德一带。在北线,倭马亚王朝曾次发兵,围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线的进攻最为猛烈,不仅占领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地区,还以皈依伊斯兰教的北非土著柏柏尔人为主力,于711年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欧的伊比利亚半岛。消灭西哥王国后,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脉,攻入西欧法兰克王国。732年,阿拉伯人在都尔战役(Battle of Tours)中失利,停止向西欧内陆的进攻。不过,他们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地中海沿岸仍频频得手。到了8世纪中叶的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印度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从以下的图1.2中,我们可以一瞥622-750年间阿拉伯帝国版图扩张的情况。

muslimconquestsmap1.gif

1.2. 阿拉伯帝国版图(622-750 AD)

阿拉伯对外扩张的原因

导致阿拉伯对外扩张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1). 经济上:在穆罕默德前一世纪,政治上的衰微导致水利系统破坏,人口的生殖率超越了土地物产的供应量,阿拉伯人渴望获得更多可耕地。

(2). 政治上:拜占庭及波斯两国由于战争及相互蹂躏而耗竭精力,日趋式微;地方政府苛捐杂税繁重,行政失误,不能保民。

(3). 种族上:居住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阿拉伯部落,对于接受侵入者的规章及信仰,不觉得有任何困难。

(4).宗教上:拜占庭政府对基督一性论教派、涅斯多留派及其它宗派的高压手段,使住在叙利亚和埃及的大量少数民族渐趋离心,这一现象甚至发生在帝国的禁卫军中。当征战逐步推进,宗教的角色也随之突出,狂热的伊斯兰教信徒热衷于“圣战”(Jihad),宣称在圣战中死去,是进入天国的最好途径。阿拉伯军队经过严格的训练,号令严明,他们惯于艰苦及视战利品为报酬,他们能在饥饿的状况下战斗,而将丰盛的生活寄托在战争的胜利上。

(5).军事扩张的最后原因:当这支胜利的阿拉伯军队吸收了众多饥饿及雄心勃勃的新兵之后,即使仅想维持足够的粮饷,就得要求他们去征服一块新的领土,一次胜利要求另一次更大的胜利。

基于这些原因,阿拉伯人的征服行为,其快速超过罗马人,其持久甚于蒙古人,创下了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他们在一百年间横扫阿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贯穿印度,踏平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省,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却夺取了东罗马帝国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与北非,再以旋风之速从北非挥师,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西班牙;又越过比利牛斯山,直捣法兰克王国。全欧洲都可能成为伊斯兰教区,这正是教会最为危机的时代。

二.西欧帝国的重新兴起

·         法兰克王国

1.       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过,法兰克人在国王克洛维(Clovis)的领导下,扩张势力至全高卢省,从此高卢被称为法国。克洛维和三千名部属于公元496年圣诞节受了洗作了基督徒,使得法兰克人成为蛮族入侵罗马后,第一个归信基督的日耳曼部族。法兰克人所信的是根据尼西亚信经的正统基督教信仰,因此从起步开始,他们就与罗马天主教会完全一致。

克洛维一世本来不过是众多法兰克部落首领中的一个,但后来他统一利用其统一了其他部落,建立了史上第一个法兰克人的国家。克洛维(466-511, reigned 481-511)所在的法兰克王朝称为墨洛温王朝(得名于克洛维的祖父墨洛维,Meroveus, reigned c. 447-458)其领地包括大部分高卢, 也就是现今的法国,统治时期间于公元5世纪 8世纪 之间。在法兰克人扩张过程中,克洛维一世没收了死去或逃亡的地主土地。如此克洛维就成为了整个王国的最大地主。克洛维还将自己的土地赠送给其他的贵族来拢络人心,由此逐渐演化出了采邑制(fiefdom)。除采邑制外,基督教成为法兰克国王的第二根支柱。

2.       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

克洛维王能干而有魄力,但他的继承人却很懦弱,大部份是名义上作国王,实际大权操纵在“宫相”(Mayor of the Palace)的手中。后来的宫相自己作了皇帝,建立了卡洛林王朝。一般认为,卡洛林名称的由来,是源自其最著名的君主,查理曼大帝(Carolus Magnus,史称Charlemagne)。最后一位卡洛林王朝的皇帝死于首位皇帝登基后一百多年的公元899年。

由于这个时期的教会历史和卡洛林王朝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下我们会串着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来介绍卡洛林王朝的历史。

丕平二世,又称埃斯塔勒的丕平(Pepin of Herstal635-714 AD),于 687年成为墨洛温王朝的宫相,即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他将宫相的职位改成世袭制。

            都尔之役(Battle of Tours 732 AD

查理马特尔(Charles Martel, ca. 688-741, the Hammerer)是丕平二世的私生子,他在公元714年成为宫相。当时,阿拉伯大军已渡过直布罗陀海峡(The Strait of Gibraltar),征服西班牙;又越过比利牛斯山(The Pyrenees),直捣法兰克王国。此时,教会及全欧洲,都处于极其危急的情况;伊斯兰教即将吞噬基督教。公元732年,在查理马特尔的指挥下的法兰克“基督徒”军队与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大军相遇在都尔平原。双方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关键战役,两军对峙了七天之久,没有一边敢先出兵。终于在十月的一个星期六,双方摆开阵势。阿拉伯军队大部份是骑兵,法兰克军队则全是步兵;阿拉伯军团拥有一百多年常胜的纪录,一个接一个地征服列国,又何惧这次战役?

  法兰克军队严阵以待,士兵列队成墙,不留间隙。整整一天之久,阿拉伯军队发出一次次攻击,凶悍精锐的骑兵冲向法兰克军队,新月形旗号在他们头上飞舞;然而,看来这个“新月”注定是不会发展成“全月”了。阿拉伯骑兵屡次进击,却无法攻破法兰克军队的坚墙。十字架旗帜坚毅地飘扬着。入夜以后,双方都力竭回营,都尔平原血流成河,尸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击终于被挡住了,法兰克人在此战中杀了阿拉伯人的主帅阿卜杜拉·拉赫曼(Abdul Rahman Al Ghafiqi)。法兰克军队离开战场时,手中仍挥舞着利剑。第二天一早,法兰克军队再度摆阵,却不见阿拉伯骑兵出现。为了提防埋伏,法兰克军队分小队出去搜寻,数哩范围内都找不到一个敌兵,在亚拉伯人所弃的营内,却发现成堆自别处掠夺的战利品。原来阿拉伯人已撤退到比利牛斯山后,进入西班牙了。

都尔之役(Battle of Tours, or Battle of Poitiers)是回教泛滥的最高水位线(参以下之图2.1)。曾经是异教蛮族的日耳曼法兰克人,却为基督教挽救了西欧。至于都尔之役的法兰克大将军查理,则被誉为“马特尔”(“铁槌”之意);他是都尔之役的英雄,虽然不是法兰克王,却是真正掌握王权的人物。


Map of Battle

2.1. 都尔之役

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ca. 714-768 AD

查理马特尔的儿子“矮子丕平”获得和父亲一样的高位,但他仍不满足,竟废了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个弱王,将他放进修道院,然后自登皇座。就在此时罗马帝国的边境出现了伦巴底人的入侵,当时罗马教会的教皇就想出了一个彼此互利的点子:就是请丕平与罗马帝国的军队一同出兵攻打伦巴底人,若打胜仗则罗马教皇就会公开为丕平王进行加冕仪式,立他作王。丕平真的打了胜仗,并且把所占领的伦巴底人的领土的一部份送给了罗马教皇,当作是一份大礼,其作用是:使其罗马城周围有一个安全且缓冲的保护,使敌人不容易入侵。从此便开始了所谓的“教会领土” (The Papal States,参图2.2)。原来教皇只是属于宗教上的领导,但因有这一大片土地要管理,故慢慢的有关部队、百姓生活、政府机关运作等等这些俗世的事物,教皇都得耗费时间来管理。也就是说原本教皇只是教会的领袖,但从这时开始更成了政治上的领袖。

Italy_1000_AD.png

2.2. 教会领土

 

公元751年,教皇撒迦利亚(Zacharias) 正式加冕丕平为法兰克王。教皇说:“有国王之权的人也当拥有国王之名。” 这件事当时从表面来看很单纯,然而却造成了长远的影响。毕竟,丕平要求教皇的批准总不是件寻常的事。从此,教皇开始有权立王废王,成为帝国在西方重建的第一步。另一方面,之后欧洲的一些王因着丕平的例子,开始了一个新的认知:只要王能获得罗马教皇的加冕,则就算当初是自立为王,此时也具有合法性了,同时也让百姓们可以信服、有实质的权柄来指挥所属的百姓和领土。这件事也造成后来教皇与皇帝之间强烈的斗争,这段斗争史占了中世纪历史的大部份。因此,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件事是中世纪史中最重要的事件。

查理曼(Charlemagne)帝国

矮子丕平于公元768年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卡勒门及查理同时即位。但卡勒门于公元771年去世,查理便独揽大权,正式开始统治。公元800年的圣诞日,当查理正跪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中时,教皇突然将一顶皇冠加在他头上,藉此举立他为“罗马人的皇帝” 整个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Charlemagne, 742-814 AD)所处的时代是个没有法纪的时代,凶杀、抢劫被视为平常;人们野蛮、无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欧也极不稳定。“查理曼”(即大查理的意思)所统治的范围,像是在异教与伊斯兰教大海中的一个“基督徒岛屿”。查理被立为皇帝在当时似乎非常合适,因为他拥有过去罗马帝国的三种特色:法律、文化基督教。这三件事是世界上最重大的事: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个人生命与财产;文化代表知识,能充实生活,提高灵性;基督教代表真实的宗教信仰。

查理曼毕生为这几件事而奋斗。他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认真推行,为国家带来安全与秩序。他在全国推广学校,培养文化气息与学习气氛。但以征服者自居的蛮族,轻视有文明的罗马人,而傲慢地认为文化是颓废的东西;查理曼便在自己的住处设立皇宫学院,并以身作则做该校学生。他试着学读书和写字;可惜由于手腕长期挥舞沉重的军斧,过分有力,使手指无法学会握笔。

  查理曼几乎一生都在打仗:首先与伦巴人争战,于公元777年灭了伦巴国;接下来,他自回教徒手中解救西班牙,将回教势力推到比利牛斯山后,直达伊博河。查理曼也与撒克逊人争战。撒克逊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个强族,占据德国北部地区,极其凶悍野蛮。查理曼经过好几次艰苦的战役,才将他们驯服,并将他们的领土归属自己权下,又用剑强迫撒克逊人接受基督教。

 

 

当时世界的三大帝国

Charlemagne_Empire_Map2.jpg

2.3. 查理曼时代世界的三大帝国

公元814年查理曼去世时,世界上有三大帝国(参图2.3):其中年代最悠久、国势最衰弱的是东罗马帝国,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及意大利南部。最大的一国是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版图包括亚洲的印度、波斯、叙利亚、巴勒斯坦、非洲的北部及欧洲的伊博河。年代最短、国势最强盛的,则是查理曼帝国,在查理曼去世时,国土包括意大利北部的一半、西班牙西北部、法国、比利时、荷兰的全部以及德国与奥国的大部份。

  以疆界而言,查理曼王国实在相当雄伟。自西罗马灭亡后,西欧尚无一个政府统管这么大的领域;查理曼是自犹斯丁年到查理第五之间最伟大的统治者。他鹤立于中世纪,影响远及好几世纪。

  查理曼最爱读的书是奥古斯丁所写的“上帝之城”,他常认为自己的王国就是“神的国度”降临地上。阿拉伯帝国是伊斯兰国家,东罗马帝国是衰弱的基督教国家,在三个帝国中,查理曼所拥有的是教会与人类前途最光明的一国。

查理曼帝国的衰退

查理曼的继承人较之甚为软弱。公元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长子洛塔尔(Lothair, 795-855)即位。第二年,路易一世的另两个儿子日耳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 804-876)和秃头查理(Charles the Bald, 823-877)结成联盟,反对洛塔尔,展开内战。842年,洛塔尔战败求和。公元843年,三方签订凡尔登条约(Treaty of Verdun)。根据条约,卡洛林帝国一分为三。洛泰尔仍承袭帝号,并分得意大利中部和北部以及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以西,埃斯科河、默兹河、索恩河和罗讷河以东地区,称中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分得洛塔尔领地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参图2.4)。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Treaty of Mersen)的调整,大体上确定了近代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兰西三国领土的雏形。

Charlemagne_Empire_Map3.jpg

2.4. 三分之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在混乱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继承人却不能像他一样抵御新来的敌人。从东边,有斯拉夫人(Slavs)和匈牙利人(Magyars)骑马入侵;从北边,有野蛮的维京人(Vikings,或称斯堪迪纳维亚人, Scandinavians)乘船进攻(参图2.5),他们沿河而下,在荷兰及法国上岸。来攻的敌人全是异教徒,每到一处即大肆劫掠,烧毁教堂、修道院,并杀害无数居民。三百年之久,基督教欧陆流传着一句祷告文:“主啊,救我们脱离斯堪迪纳维亚人!”

Invasion9thand10thCentury.jpg

2.5. 维京人,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入侵西欧

·         神圣罗马帝国

1.       封建制度(Feudalism)的发展

由于蛮族的入侵,中世纪早期不再有大城市存在,大多数人都住在乡间,土地就是财富。继承查理曼的诸王,很快就发现自己无能保卫国家免于蛮族之侵。为安全起见,国王就把国土分给他手下的主要战士,条件是:在需要时,提供国王军事援助。而这些新兴的封建王侯,也依同法再把他所得的土地分给下面的贵族们,贵族又把土地再分给更低的佃户,依此类推。这样的根据土地拥有权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管理系统称为封建制度。

  在封建制度中,以保卫为条件而得土地的人称为“家臣”(vassal);一名家臣可能又会以同样的条件把部份土地给别人;这种土地称为“封土”(“采邑”, fief)

  一些虔诚的基督徒往往会把土地捐给教会或修道院。于是主教、大主教及修道院院长渐渐成为地主。这样,他们也进入了封建制度。最后,全欧洲每一个人都在封建系统之中。而皇帝视教皇如同诸侯,为后来教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立于封建制度最顶端的,是不作任何人的「家臣」,只作“领主”(lord)的人;而最底层的,是纯为家臣,没有领主身份的人;在这中间的人,都有领主与家臣双重身份---对居其下者为领主,对在其上者为家臣。领主必须保护家臣,家臣必须提供服务,尤其是要为领主作战。封建制度其实是一种互助制度。

  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结果是造成“地方分治”的局面。全欧洲没有一国有强大的中央政府,而是分成许多被贵族统治的公国、侯国,这些贵族在他的领土内就是一个国王。结果真正的皇帝实力薄弱,只不过是许多贵族中为首的一位而已。若几个贵族联合起来,就往往比皇帝还强。中世纪时,确曾有贵族联合起来攻击皇帝的事件,但更多时候是彼此攻击。

2.       奥托一世(Otto I)和神圣罗马帝国(The Holy Roman Empire)

查理曼死后,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一直到第十世纪时仍然挂在查理曼的家族身上。公元919年,撒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其子奥托一世(Otto I912-973)在继位后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国号为德意志王国(Kingdom of Germany)

奥托一世是个强人,他藉着拥有广大土地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之助,兼并了许多公侯贵族,因为任何贵族的力量都抵不过国王与教会的联合势力。从这时起一直到拿破仑时代,德国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不仅拥有教会管理权,同时也是属世的统治者。奥托一世的大权在于他能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院长,在当时,这种大权叫做“授衣礼”(Investiture,所谓“授衣礼”就是授与当选主教戒指及权杖,作为地位的象征),而奥托一世并非圣品人员,他以平信徒身份将这些象征授与当选的主教,所以称为“平信徒授衣礼”(Lay Investiture)。毋庸置疑地,奥托一世所指派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是一些愿意支持他的人。

  当时意大利诸侯之间为了互争领导地位,经常打仗。能控制罗马的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权。公元955年教皇约翰十二世登位,因为意大利的混乱局面,他向德国国王奥托一世求助。奥托一世果然援救了教皇约翰十二世。为表示感激,教皇于公元96222日为奥托加冕为帝。奥托一世973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 (参图2.6),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被拿破仑消灭时为止。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

holy-roman-empire2.gif

2.6. 神圣罗马帝国

 

参考文献:

[1].        E.E. Cairns. 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2].        B.K. Kuiper. The Church in History. 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 of U.S.A., 1964. 中译本: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3].        清泉. 基督教简史. 中国企业福音管理教育学会. Available at:

http://www.pcchong.com/mydictionary/special/historyofchristianity1.htm

[4].        苏文峰. 影片:世界教会历史. Available at: http://www.fuyin.tv/index.php/content/window/urlid/2206/movid/278

[5].        Wikipedia. Available at:

http://www.wikipedia.org/

 

 

附录一:表:穆罕默德的生平

年代

主要事件

ca. 570/571 AD

穆罕默德约在公元570/571年出生于麦加。他出身于一个中层的家庭,出生前父亲已经亡故。他的家庭把他托付给一个游牧部落,因此他在沙漠中长大。他6岁时丧母,由祖父和叔叔相继抚养。年轻时他陪伴他叔叔阿布塔里布(Abu Talib)去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做买卖;可能在那里他接触到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仰。

ca. 595AD

在公元595,在一次旅行中,25岁的穆罕默德认识了当时40岁寡妇海迪彻(Khadijah) 。穆罕默德的才能给海迪彻印象深刻,因此她问穆罕默德是否愿意娶她为。这个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按当时的规矩年轻的儿子不获得任何遗产,因此穆罕默德既没有从他父亲那里又没有从他祖父那里获得任何遗产。但海迪彻为他带来了很大的财富。海迪彻和穆罕默德共生有34女。

ca. 610AD

穆罕默德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经常在麦加的一个山洞裡整夜修炼和沉思。据说公元610左右他在沉思时幻见到天使加百列 (基督徒及犹太认为他从此时起到死只是出幻觉)从此,他声称在山洞接到了安拉通过天使给他的启示,要他作为安拉在人间的使者、最后的先知,传播安拉的启示;于是他开始了传教的活动。的教称为伊斯兰(遵从神的旨意)从公元610632年,穆罕默德声称他不断的得到启示并且口述给上万个跟随他的人,使他们背记下来(注:穆罕默德不识字)。他死后不久,他的继承人将他的教导收集编写而成“可兰经”

在穆罕默德的教导中,他主张放弃对偶像的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唯一的主宰。指出人的最终归宿决定于他在世的行为,凡忽视唯一的神的人和恶人都会落入地狱,而信奉唯一的神的行善的人预定要到永恒的天堂,因此号召人们止恶行善,停止部落氏族间的争斗,限制高利贷,赈济贫困者。穆罕默德还宣称在他以前的先知,尤其是亚伯拉罕和耶稣,都是神圣的导师,但他则进一步完成了他们的教导。

ca. 612AD

伊斯兰教开始的几年只是一小群人的秘密信仰,包括穆罕默德的妻子、堂弟、仆人和朋友。公元612年,穆罕默德公开向麦加居民传教,信徒大多为社会地位低微的贫苦人和奴隶。当他的追随者越来越多时,他成为当地部落的一个威胁。贵族们极力反对他的信仰,认为他不仅破坏了传统信仰,而且动摇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基础,影响了他们每年从克尔白的朝觐活动中所获得的利益。为此,他们先是对穆罕默德进行讽刺、嘲弄、责难,后来则对他和他的信徒们实行经济制裁和施加暴力。于是,穆罕默德命令部分信徒于614—615年分两批先后迁往信奉基督教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但穆罕默德本人却没有离开,因为他的联系很广,他的反对者也不想掀起血惺仇杀。

619-620AD

穆罕默德的叔叔和妻子先后去世,他的传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在伊斯兰教史上被称为“悲伤的一年”(Year of Sorrow)。贵族乘机迫害,穆罕默德逃到麦加附近的麦伊夫,谋求建立传教基地。但由于当地部落头领的排斥,他在那里只停留了10天便返回麦加。这时穆罕默德声称他受安拉的恩赐,乘坐一匹飞马于一夜之间作了一次从麦加到耶路撒冷的旅行,并随天使一同登霄遨游,黎明返回麦加(这事件被称为“夜行登霄”Isra and Mi’raj)。由此,原为犹太教、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兰教的圣地,礼拜时的朝向。

622 AD

公元621-622 年,不少麦地那人邀请穆罕默德到麦地那去,并发誓服从和保卫他。于是,穆罕默德组织麦加的100多名穆斯林分批秘密前往。同时,麦加的贵族筹划谋杀穆罕默德,他得知后连夜逃出麦加,在追捕下经长途跋涉,终于在622924日来到麦地那,受到先期到达的穆斯林和当地居民的隆重欢迎和热烈拥护,从此结束了他的艰难时期开始掌权。这就是伊斯兰教历史上著名的希吉拉。后来这一年又被定为伊斯兰教纪元元年。

 

622年至623间穆罕默德来自麦加的追随者和麦地那附近的部落签定了一个“麦地那宪法”,建立了一个联邦。随着传教事业的发展,穆罕默德陆续建立了伊斯兰教的各种典章制度,将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共同宗教信仰而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团。他首先制定了一个各族公约,规定穆斯林和当地犹太人应互相尊重宗教信仰,麦加是双方共同的圣地,不得在圣地引致流血事件,并共同防御麦加贵族的进攻。其次,他建立了一个以信仰伊斯兰教为共同基础的“乌马”(Ummah, 穆斯林民族共同体),把一切信教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伊斯兰教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第三,先后在麦地那城外和城内各建一座清真寺。

624-627 AD

麦加的族成立了一个联盟来迫害麦地那和麦加的穆斯林,他们威胁说每个回麦加家乡的穆斯林都将被处死。在麦地那的穆斯林对此非常警戒。一些从麦加逃出来的穆斯林开始袭击麦加去往叙利亚的商队,打击麦加的经济。穆罕默德更积极组建军队,亲自率兵防守,并封锁麦加-叙利亚间的商道。与此同时穆罕默德将朝拜的方向从耶路撒冷改为麦加。公元624-627年间,穆罕默德率领的伊斯兰军与麦加的联合军进行了几次交战,结果胜出,使得他在战略上由失败走向胜利。627年,穆罕默德已经统一了麦地那穆罕默德转向麦加和宣称克尔白为穆斯林的圣地。

630 AD

穆罕默德率万人穆斯林大军进攻麦加,迫使麦加宣布信仰伊斯兰教,不战而胜,进驻麦加。穆罕默德清除了克尔白神殿的一切偶像,禁止异教的活动,并乘胜击败麦加附近各地反抗的部落。

631 AD

来自各地的许多代表团到麦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顺和信仰伊斯兰教,这是伊斯兰教历史上著名的“代表团年”,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了统一。他曾派使者向东罗马、波斯、埃塞俄比亚等国皇帝和埃及总督宣传伊斯兰教。

632 AD

穆罕默德率领大批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伊斯兰教史上第一次朝觐(Hajj),他在阿拉法特山(Jabal ‘Arafat)发表了重要演说,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同年6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伊斯兰教史称这次朝觐为辞别朝觐(Farewell Pilgr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