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日学课程:教会历史
第八讲提纲
三.中世纪前半时期的教会
· 宣教运动
中世纪前半时期,在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入侵罗马帝国后,东西方教会都损失了许多领地。特别是东方教会损失尤其惨重;东方教会只能勉强挡住穆斯林军队不攻破君士坦丁堡。因此,这个时期的宣教活动,主要由西方教会开展,其重心在西欧和北欧。
在讨论早期教会历史时,我们已经提到过,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教会已经开始在欧洲的宣教工作。这样的宣教工作在中世纪前半时期继续发展。以下的表3.1列出了这时期的一些重要的宣教士和他们的事迹。公元8世纪后-11世纪中,维京人(Vikings),斯拉夫人(Slavs),匈牙利人(Magyars)入侵西欧,教会因此也可以影响这些人;其中定居不列颠的维京人也将福音带回北欧。经过教会不断的努力,西欧及北欧终于都基督化。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丹麦,挪威,瑞典及俄罗斯的福音工作也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宣教士 |
宣教地区 |
主要事迹 |
乌斐拉(Ulfilas, ca. 311-381) |
多瑙河以北的哥德人中 |
在东,西哥德人跨过多瑙河入侵罗马帝国之前,一位亚流派的宣教士乌斐拉已在哥德人中宣教。他成功的宣教工作使很多哥德人成为基督徒(亚流派)。他也为哥德人创造了字母,把哥德人的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并将大部分圣经译成哥德文。 |
圣帕提克(St. Patrick, ca. 389-461) |
爱尔兰 |
圣帕提克被称为“爱尔兰的使徒”。他十六岁时被海盗从不列颠带到爱尔兰。那以后有六年,他在那里生活和牧养牲口。后来当他回到不列颠时,他感到蒙了呼召要去爱尔兰人中作宣教士。从432到461年,他在爱尔兰的塞尔特人(Celts)中工作。当他去世时,教会已经坚立在那个地区,加上宣教士的努力,爱尔兰修道院成为当时著名的教育中心。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中,爱尔兰也向欧洲大陆差派了不少宣教士和学者。 |
科伦巴(Columba, 521-597) |
苏格兰 |
科伦巴是苏格兰的使徒。他本为爱尔兰的修道士。公元563年,他在苏格兰西边的爱俄那(Iona)岛创立了一间修道院。从这间修道院差出了许多宣教士,他们在苏格兰做了美好的创福音工作,建立了教会,也将福音带给了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民族中。 |
科伦巴那(Columbanus, 540-615) |
欧洲大陆的法兰克和伦巴底王国 |
科伦巴那也是从爱尔兰差派出去的宣教士。从公元590年左右始,他在欧洲大陆的法兰克和伦巴底王国建立了一些修道院。 |
奥古斯丁(Augustine, died 604) |
英格兰 |
奥古斯丁是一位本笃修会的修道士。公元597年,罗马教皇贵格利一世差奥古斯丁及四十位修道士前往英格兰布道。公元598年,奥古斯丁成为坎特伯里(Canterbury)的第一位大主教。他被称为“英格兰的使徒”。当罗马来的宣教士在英格兰宣教时,塞尔特人的教会也在英格兰从北往南宣教,但最终在公元663年,罗马教会得了胜,使英格兰划归罗马教会属下。 |
艾丹(Aidan, died 651) |
英格兰东北海岸的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 |
艾丹是爱尔兰人,后来成为苏格兰爱俄那岛修道院的一名修道士。他于635年来到了英格兰东北海岸的诺森布里亚,在林迪斯芳(Lindisfarne)岛(also known as Holy Island)建立了修道院,将福音带到了那里。 |
卫利勃罗(Willibrord, 658-739) |
荷兰和比利时 |
英格兰人信主后,成为伟大的宣教士,他们前往北欧大陆,在异教徒中工作。其中一位前往荷兰工作的英格兰修道士是卫利勃罗(Willibrord)。从公元690到739年间,由于他的努力,乌特列赫城(Utrecht)成为大主教区。至今该城仍为罗马天主教在荷兰的总部所在地。 |
波尼法修(Boniface, 680-754) |
莱茵河东的日耳曼人中间 |
另一位来自英格兰的伟大的宣教士是波尼法修。他于公元718年到罗马从教皇取得了向日耳曼人宣教的认可。此后他先向弗立斯兰人(Frisians)传教失败,然后越过莱茵河,进入日耳曼人中间,带领了不少人信主。日耳曼人所虔信的一位神明是佗尔神(Thor),当波尼法修砍下佗尔神的至圣大橡树时,许多异教徒惊惧地等待这位雷神以闪电将他残死,结果什么事也没发生,这些人就不再相信佗尔而接受了基督。波尼法修用这橡树的木材建造了一座教堂,在当时,他被誉为“日耳曼人的使徒”。公元754年,波尼法修以七十三岁高龄回到他早期在弗立斯兰的工场。一天当他正为一些信徒施洗时,一批痛恨基督教的弗立斯兰人凶残地把他以及在场的五十三位同道全部杀尽。 |
安斯卡(Anskar, or Oscar, 801-865) |
北欧 |
安斯卡为法兰德斯(Flanders)人。公元826年,他回应丹麦国王的呼吁奉献他下半生去北欧传福音。他所开始的宣教工作最终使北欧基督化并且使罗马的势力在那里坚固。到公元1000年左右,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都成为了基督教国家。 |
表3.1. 中世纪时欧洲的一些宣教士
图3.1. 中世纪时欧洲的宣教发展
以上的图3.1勾画出中世纪前半时期欧洲的宣教发展和年代。
· 教会与法兰克王国结为联盟
在前一讲中,我们提到过公元751年,教皇撒迦利亚加冕丕平为法兰克国王;而丕平将伦巴人土地的一部份送给教皇,为“教会领土”奠下了基础,他也使教皇成为属世的统治者。在丕平之后,查理曼拯救教皇脱离伦巴人的威胁,又为伊斯兰教入侵后西欧的混乱局面带来秩序与安定,他降服了撒克逊人,把他们纳入基督教范围之内,同时推广读书与文化。教皇则藉着为查理曼加冕恢复了西方的罗马帝国。这以上的种种事件,使得教会与法兰克王国结为联盟;同时也因此开始了以后教皇与皇帝之间强烈的摩擦,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
另一方面,当西欧的封建制度发展后,一些虔诚的基督徒往往会把土地捐给教会或修道院。于是主教、大主教及修道院院长渐渐成为地主。这样,他们也进入了封建制度。结果,全欧洲每一个人都在封建系统之中。而皇帝视教皇如同诸侯,也为后来教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在中世纪,神的国被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属灵方面,由教皇主管,教皇对人们的灵魂负责;属世方面,国王有责任保障人们生活的福利。教皇和国王理应彼此互相支持。当然,这样的观点注定了要带来教会领袖和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矛盾。有一种看法认为皇帝从神那里领受了权力来辖管人,而教皇则由皇帝授权来辖管人的灵魂。另一种看法认为教会从神那里领受了至高的权力,而皇帝则由教皇授权来辖管人的身体。第三种看法认为神给教皇和皇帝各自在所辖管的事务上有至高的自主权。中世纪的教会历史,就是这几种看法在那里交战的历史。
· 教皇权势的发展
1. 罗马主教之特殊地位
在讲早期教会的历史时,我们已经初步提到过罗马教会的重要性以及罗马主教的地位在历史过程中渐渐超越其他主教的地位。随着世纪的转移,教会行政组织更进一步发展。到查理曼时代,称省主教为大主教(Archbishop)已成当日习惯,而这个头衔一直被罗马天主教沿用至今。在他的辖区内大主教可以对其它主教行使制裁权。这一类感觉成为教皇制发展的第一个因素。在全罗马帝国中没有一座城可以和罗马相比,它是恺撒之城,是上古时代世界的支配者,而罗马城所代表的各项优越特权都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罗马教会的主教。
逐渐地,若一些争论难作决定时,其它主教便习惯地向罗马主教请诉。过了不久,罗马主教便要求统管全国所有教会的主教。他们声称历史已证明罗马是上诉的最高法庭,连圣经也支持他们的说法。加上他们深信罗马教会是使徒彼得亲自设立的,因为基督曾对彼得说:“你喂养我的小羊,牧养我的羊”(约21:15,16)
。于是他们认为基督已将群羊整个交往彼得手中。再者,天国钥匙的权柄也交给了彼得。那时代的人,都相信彼得是使徒中居首位的人,也相信彼得是教会的第一任主教,而罗马主教是承继彼得地位的人。这些观念就形成了教皇制的基础,因此,罗马天主教称教皇宝座为“圣彼得座位”。当公元461年,大利奥死时,教皇制已完全建立了。
2. 历史事件加强教皇制
许多环境的兴起有利于教皇权势的发展。历史上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似乎在将权威汇集到罗马主教身上。
首先是蛮族的入侵。当时整个意大利都服在罗马之下,由于都接受基督教信仰,所以非常尊重罗马主教;当皇帝无法保护百姓时,罗马主教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竟能保护罗马城,免于蛮族的侵略。教皇大利奥也曾阻止匈奴首领阿提拉恐怖的征伐,以及汪达尔人的暴怒。罗马城的绝境竟成了教皇的机缘。
西罗马的覆亡大大增进了教皇的特权。因为在罗马,再也没有皇帝的影子遮盖在主教之上,罗马主教变成西方最重要的人物。
罗马教会派遣许多宣教士前往北欧各地宣教并建立教会。“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与罗马主教非常亲密,因此,他在宣教时,奉罗马主教的名工作。这些宣教士所设立的教会,很自然地尊罗马教会为他们的领袖。
伊斯兰教势力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及埃及后,为罗马主教除去了安提阿、耶路撒冷及亚历山大三个竞争的对手。伊斯兰教势力也征服了北非,为罗马主教除去极可能竞争的对手---迦太基主教。
在这时期,教会又常遭到极大的灾祸,这些灾祸无形中再度加增罗马教会首脑人物的权势。在人心有一个趋势,就是把罗马主教提升到全教会首要的地位。
3. 伪造文件增进教皇权势
一些人为的阴谋,藉着欺诈与伪造,成功地加强了教皇的地位和权势。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他们如何藉欺诈手段达到目的:
大约在查理曼时代,出现了一份很怪的文件,称为“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Donation
of Constantine),内容叙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尔维斯特(Sylveter)的祷告,麻疯病得以痊愈,在感激之余,他决定迁都至拜占庭,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目的是为了不让属世政府妨碍教皇的属灵政体。根据该文件,君士坦丁于离开罗马时,下令所有教会圣职人员都要臣服于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继承人,此外,君士坦丁还将罗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区和城市都转移给教皇。因此,根据该文件,君士坦丁将帝国西方整个主权赐给了教皇。
大约于九世纪中叶,又出现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称为“伊西多尔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据说这些教令是由塞维尔的伊西多尔所收集的。该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纪罗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纪贵格利二世期间,各教皇及会议所作之决定。根据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请诉,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属世政府辖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也包括这份教令集中。
所谓“圣品阶级”(hierarchical system)是经过数世纪发展而成的,而“伊西多尔教令集”的目的,在证明第九世纪教皇所宣布的主权,早于数世纪前就实行了,
这些文件历经数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认为是真品,无人怀疑其价值。直到公元1433年,库萨(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尔教令集”是赝品。自此以后,这份文件被改称为“伪伊西安尔教令集”。公元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证明“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是一份伪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学者和基督教学者均同意这两份文件为赝品。
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这两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骗局;然而,当时它们所蒙骗的世界,是个非常无知的世代。整个中世纪都深信它们是真的,它们让教皇有充份的时间建立权威。
4. 教皇尼古拉一世
教皇尼古拉一世在位年代为公元858至867年,他为教皇地位及权势立下坚固的基础。奥古斯丁所写的“上帝之城”大大影响了中世纪,也激发了查理曼大帝,同时给尼古拉一世深刻的印象。他定意用自己一生的年日,把书中的理想实行出来。尼古拉一世深信:“所有主教都是教皇的代理人,教皇是全教会的统治者,教会超越所有属世权势。”他虽然在发展教皇权势上不遗余力,但只止于某个程度。然而他对教皇权势的宣告,却成为后继教皇奋斗的目标。权势几乎达到此目标的教皇,有贵格利七世(Gregory VII)与依诺森三世(Innocent III )。不过,没有一个教皇比尼古拉一世对教皇权势作更大的宣告。
· 两段黑暗时期
查理曼死后,欧洲再度进入混乱局面,就在这混乱中,兴起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诸侯之间为了互争领导地位,经常打仗。能控制罗马的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权,教皇制因此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867年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到1049年教皇利奥九世登位,这段时期被有的历史学家称为“教皇制的最低点”(nadir of the papacy)。
1. “淫妇专政”(Rule of the Harlots, 904-964 AD)
意大利的贵族一直以来对选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尽力将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在九世纪至十世纪一、二百年间,教皇的选立往往受几个大家族操纵。从公元891年教皇司提反六世去世,到公元955年教皇约翰十二世登位,其间不下20位教皇。这时期实在是教会最羞愧、最耻辱、最混乱的时期。
在公元904-964年间,一个家族得势,教皇的实权便落在这家族最有影响力的提奥多拉(Theodora)和马洛吉亚(Marozia)母女(两个名声败坏的罗马贵族妇女)手中。她们母女共三人用美色及各样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们的情夫、儿子及孙子占据。例如,马洛吉亚就是教皇塞尔吉乌斯三世(Sergius III)的情妇,在罗马有很大势力,曾废黜教皇约翰十世。以后的教皇约翰十一世、利奥七世、约翰十二世都是她的儿子。这时期的教皇的统治被称为“淫妇专政”(Rule of the Harlots, or Saeculum Obscurum)。
公元955年,她们一位孙儿未满十八岁便登上教皇皇位,号称约翰十二世。教皇约翰十二世登位后便向德国国王奥图一世求助;奥图一世(Otto I)是个强人,他藉着拥有广大土地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之助,兼并了许多公侯贵族,因为任何贵族的力量都抵不过国王与教会的联合势力。从这时起一直到拿破仑(Napoleon)时代,德国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不仅拥有教会管理权,同时也是属世的统治者。奥图一世的大权在于他能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院长,在当时,这种大权叫做”授衣礼” (1nvestiture)(所谓”授衣礼”就是授与当选主教戒指及权杖,作为地位的象征),而奥图一世并非圣品人员,他以平信徒身份将这些象征授与当选的主教,所以称为”平信徒授衣礼”(Lay Investiture)。毋庸置疑地,奥图一世所指派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是一些愿意支持他的人。
奥图一世果然援救了教皇约翰十二世。为表示感激,教皇于公元962年2月2日为奥图加冕为帝,使这个在查理曼懦弱的继承者手中分崩离析的罗马帝国,再度恢复起来。虽然后来约翰十二世因罪恶滔天而被废,但由于教皇求助于德王,使教皇制又跨进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以前,所有教皇都是意大利人,现在这个传统被打破了。德王奥图三世于公元999年把他的老师、大主教加贝(Gerbert)放在教皇宝座上,成为第一个法兰西教皇,号称西维斯特二世。加贝是当时最富学识的人。他的前一任教皇贵格利五世是第一个日耳曼教皇。
到了主后1012年后,教皇的皇位被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所控制,他们于公元1033 年立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 IX)为教皇。当时,本尼狄克只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后来他成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于他的行为太败坏,以至于公元1045年被特士堪家族的对头克里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罗马。他们另立了西维斯特三世为教皇。但过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罗马,继续教皇职位。并且无耻地以一千磅银子的代价将教皇职位出卖给贾德恩,这人就成为教皇贵格利六世。(这种以金钱购买教会职位的罪恶行为,在历史上称为“西摩尼”(Simony)即“圣职买卖”)。这项无耻的交易泄漏了风声,群情哗然。结果,本尼狄克拒绝将他出售的教皇职位交出来;因此,在罗马就有了三个彼此对立的教皇同时存在:西维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贵格利六世。这个教会就是所有基督徒的先祖,因此,不论复原教徒或天主教徒,都当为这段黑暗的日子伤痛。
为了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并维护健全的教皇制,当时教会的改革家们(后文我们要提到的克吕尼改革家们)决定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国的亨利三世求援。亨利三世是一位虔诚的信徒,非常赞赏克吕尼运动。于是在他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宗教会议,把西维斯特三世革职,同时逼贵格利六世辞职,并将他放逐到德国。他又召开另一次会议,将本尼狄克九世革职。教皇座位本来就不能容三人同坐。现在,这三位竞争者相继被摔下了宝座。为了避免再卷入罗马的腐败,亨利三世另选一位德国主教就任教皇职,就是教皇革利免二世。然而这个教皇与继任的教皇都很短命,在位不久就去世。亨利便指派自己的表兄弟、土尔主教为教皇,是为利奥九世(Leo IX,1049-1054 AD在位)。
· 克吕尼运动(Cluniac Movement)
每个时代都有真基督徒,甚至在最黑暗的第十世纪也不例外。他们看到教会的腐化,心中忧伤。其中有一位是亚奎丹公爵、教虔者威廉;他于公元910年在法国东部的克吕尼(Cluny)创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该院严格执行禁欲生活,于是“克吕尼运动“(Cluniac movement)广传到其它修道院。其后的两百年中,克吕尼革新运动成为改善教会属灵光景的强大力量。修道主义的原则及方法虽然错误,但它的动机却是真诚的;克吕尼运动的方式虽然错误,但确唤起当代属灵的觉醒。克吕尼修道院在最兴盛的时期,统管了二千多所修道院。
前面提到的在1049年由德皇亨利三世指派的教皇利奥九世(公元1049一1054年在位),是克吕尼运动的强力支持者,正因为他有改革的热诚,才被皇帝指派为教皇。他一登位就非常忙碌,首先是改组红衣主教会议(College
of Cardinals)。原来在罗马早已存在所谓红衣主教,这些红衣主教是教皇个人的助理及顾问。从形态上看,红衣主教会议和教皇的关系正如内阁和总统之间的关系一样。
利奥九世即位之初,就发现这个红衣主教会议全部成员都是罗马人,他们来自罗马的贵族,长期控制教皇,腐化了教皇制,而且不理会克吕尼革新运动。教皇利奥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吕尼运动的人为红衣主教,并从不同地区挑选新的红衣主教。这样,围绕着他的一群顾问,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来自欧洲不同地区的人。
这样新教皇不遗余力地推动革新,他走遍德国、法国,在各地召开宗教会议,也在各地加强教皇的权势。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吕尼修道院院长笋哥(Hugo)的合作。他强调三件事:(1)
神甫绝对禁止结婚;(2)
不得实行圣职买卖;(3)
非经圣职人员及会众选举,没有人可担任教会职务。
在此之后,在公元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时,教会将选举教皇的权利从罗马的民众手里夺回而置于教会红衣主教团的手中。克吕尼运动更塑造出伟大的希尔得布兰(Hildebrand),后来成为教皇贵格利七世(1073-1085AD在位);因他的缘故,克吕尼修道院对教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皇权势也进入了极盛时期。
四.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 东西方教会之不同
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帝国东部和西部在政治上差异日益增加,而东西方教会至终也产生了差异。以下我们简要地列出东西方教会的一些差异。
(1). 在政治上,继君士坦丁大帝之后,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公元395年去世时将帝国东西部的治理权委派给不同的继任者。当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这样的划分就完全实现了。东部的教会完全在皇帝的管辖之下,而西部的教皇不在东罗马皇帝治下。因为西部缺乏有效的政体,教皇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成了属世和属灵的双重领导者。
(2).东西方教会所关注的神学主题也颇为不同。在西方,教会更注重于政体相关的事件话题,而在正统教义的形成和接受上并无大的困难。相反,在东方,因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教会更注重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来解决神学问题。公元325到451年间的神学辩论和大公会议,主要都是在东部展开的。
(3). 在语言和文化上,东西方教会也有不少差异。东方教会使用希腊文,西方教会使用拉丁文。此外,东方之主教以下神职人员可结婚,西方之神职人员不可结婚 。西方教会的神职人员可以刮胡子,而东方教会的神职人员必须留胡子。东西方教会在关于复活节日子的具体计算上也有不同。
(4). 东西方教会也在一些神学问题上意见不同。其中一个比较显著的是“和子说”(Filioque)。事情的由来如下。在教皇尼古拉一世时,东罗马皇帝米迦勒(Michael),因被其叔叔腐化,废了拒绝给他叔叔实行圣礼的主教长伊格那丢(Ignatius),而在公元858年立了博学的方提尔(Photius)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长。伊格那丢因此寻求西方的教皇尼古拉一世的帮助。尼古拉一世宣布方提尔被废。但是在东部,方提尔召开会议, 指控尼古拉一世 (Nicholas I)和西方教会为异端,因为西方教会在早先的尼西亚信经“圣灵由圣父所出“此句中加添“与圣子”(Filioque)一语,成为“圣灵由圣父与圣子所发出”。东方教会则反对此项添加,方提尔正式提出此点作为神学上的指控,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两大主教职位之间的长久矛盾造成的裂痕。
(5). 此外,第八和第九世纪,东西方教会也在关于圣像的使用上的不同意见,也引起了不和。公元7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禁止在图画和图像前下拜;到了730年,他下令除了十字架以外所有的圣像从教堂里挪去,以对抗穆斯林对基督徒拜偶像的指控。这一举动,引起了东方教会圣职人员的反对。在西方,教皇和查理曼大帝都支持使用可见的圣像,并且介入此事。西方对东方教会事务的介入使得两方的隔阂越发加深。西方教会继续在崇拜中使用图画和塑像;而东方教会,最终除去了塑像,却保留了圣像,通常是有关耶稣的圣像,但是他们认为这些圣像只能得到尊重而不可敬拜,因为敬拜只有神配得。
· 东西方教会分裂
如上所述,东西方教会之间存在由来已久的差异,距离日远,只是到公元11世纪前半期,教会仍是一体。直到利奥九世在位,东西方教会才正式决裂。这事导因于利奥九世与君士坦丁堡主教长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之间的不睦。这事显然起因于一件看来并不大的事。公元1053年,瑟如拉留关闭了在君士坦丁堡的说拉丁语的教会,并且谴责西方教会在圣餐时使用无酵饼,认为这是“犹太化”的行为。这事引起了西方教会的反应,公元1054年,教皇利奥九世的派代表韩伯特(Humbert)和另外两个代表到东方来为此事争辩。争辩展开后,双方意见不同越发加剧。1054年7月16日,韩伯特拿着教皇革除瑟如拉留教籍的诏谕,放在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教堂的圣坛上。主教长瑟如拉留盛怒之下,一报还一报,也革除了教皇利奥九世的教籍。这样,东西方教会的差异,终于使教会来到了分叉路口,这是教会历史中前所未有的事。过去一千年,教会一直是一个整体,现在,到了公元1054年,教会正式分裂为二,成为东方希腊教会与拉丁西方教会。
东西方教会在分裂后有着不同的发展。说希腊话的东方教会,曾出过不少伟大的神学家,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亚他那修和俄利根,最后一位是大马士革的约翰,在他的巨著“知识之源”(The
Fountain of Knowledge)中,他把整个东方教会的神学发展,以简洁平易的手法归纳出来,这本书被译成拉丁文,将东方希腊教会的神学传给了西方拉丁教会。但是到公元十一世纪时,东方教会的成员都是一些衰老、疲惫的人,教会变成一池止水。最后,这池水竟降到几乎不见踪影的地步。
西方教会恰和东方教会相反:它的成员是年轻、强健的日耳曼人,在中世纪时代,他们充满活力,不但不是一池止水,更是一片汪洋,而且是一片常因飓风掀起狂浪的大海洋。因此,以后的教会历史将更多地集中在西方教会的历史上。
参考文献:
[1]. E.E. Cairns. 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2]. B.K. Kuiper. The Church in History. 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 of U.S.A., 1964. 中译本: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3]. 清泉. 基督教简史. 中国企业福音管理教育学会. Available at:
http://www.pcchong.com/mydictionary/special/historyofchristianity1.htm
[4]. 苏文峰. 影片:世界教会历史. Available at: http://www.fuyin.tv/index.php/content/window/urlid/2206/movid/278
[5]. Wikipedia. Available at: